,即便在場的多數人都對陳宏的提議有所心動,他仍然直球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所以我倒是認為,應該把重點繼續放在提高氣流總溫上面。」
「針對爆轟理論的研究表明,在同樣的可燃氣初始壓力條件下,正向爆轟具有高於反向爆轟五倍的驅動能力,並且nasa的hypulse風洞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只不過美國人沒能成功把泰勒稀疏波重構為被驅動段內要求的平穩入射激波,導致入射激波衰減嚴重,才沒能在這個方向繼續下去。」
說到這裡,他從面前拿起了一張早就列印好的示意圖,翻過面來展示給在場眾人,整個人的氣勢也瞬間銳利起來:
「但我的課題組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提出了一種應用激波反射原理的正向爆轟驅動器,只要在正向爆轟驅動器的起爆端再附加一個激波反射腔,就能產生環狀反射,生成適當強度的上行激波,彌補由於稀疏波引起的驅動氣流的壓力降低,從而從而改進驅動氣流的平穩性。」
「從目前的工程計算判斷,這一技術可以做到高達36的馬赫數加速比,如果仍然不夠,那麼還可以在激波反射腔後面增加一個氫/氧混合的輔助爆轟段,透過改變taylor自相似解的零速度邊界條件,進一步降低稀疏波的衰減。」
顯然在姜宗霖看來,美國人的失敗並不能說明什麼,他早就已經找到了在這一領域超過美國人的方法——
實際上,由於長期卡在正向爆轟入射激波衰減這個問題上,nasa甚至已經開始嘗試用數值計算取代一部分風洞試驗。
在結束自己的表態之後,或許是為了回應陳宏剛才的例子,他也有些針鋒相對地繼續道:
「常院士確實擅長在長線研究的每個階段都透過實打實的專案成果來打動上級領導,但也要注意到,他拿出來的幾乎所有產品,都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我國航空產業的跨越式進步,而不是在舊有基礎上的縫縫補補。」
「我們先不去糾結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這一點,但很明顯,如果我們的新型風洞只是把飛彈的末端速度從三倍音速提高到四倍音速,那恐怕也很難得到和常院士一樣的效果……」
這一番發言有理有據,關鍵是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附帶了解決方案,所以很快就讓場面出現了逆轉的勢頭。
陳宏自然不可能就這麼放棄:
「老薑你提出的激波反射方案在原理上確實可行,但無論是36的馬赫數加速比,還是目前獲得的計算引數,都是透過計算模擬的方式獲得,但高超聲速,包括氫氧爆轟過程本身的計算模型就不夠成熟,就這麼直接上大型專案……太激進了!」
「……」
逐漸地,爭論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
不過,就在空氣中已經開始瀰漫火藥味的時候,會議室外面卻突然傳來一陣敲門聲。
一名工作人員快步走進,在於鴻儒院士旁邊耳語了幾句。
只見後者臉色微變,停頓了好一會之後才重新看向眾人:
「你們剛才都在拿人家常浩南院士說事……」
他的語氣中帶著些許戲謔:
「現在常院士……馬上就要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