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後者剛才的說明相當籠統,所以也不可能從中分析出個一二三來。
他只好說服自己,暫時接受了這個設定:
「那常院士,我回去之後馬上向上面打報告……」
……
就在810旅這邊慶祝髮射圓滿成功,並開始收集和分析全射程資料的同時。????地空飛彈的攔截測試結果也已經被送到了一眾正在開會的空軍領導面前。
很明顯,情況並不樂觀。
在提前預知目標來襲方向和時間的情況下,甚至連最基本的射擊準備都沒能完成。
如果是實戰條件下,那麼這個防空陣地本身,或是其保護的重要目標大機率已經被這區區一次攻擊給摧毀了。
儘管大家此前就對高超音速武器的威力有所估計,但腦子裡簡單想想,總歸不可能有白紙黑字的對抗測試結果那樣直觀。
經過好一會的沉默之後,喬晨青才調整了一下坐姿,然後朝旁邊的空政主任孫哲軍詢問道:
「這位盧志成團長,我記得就是去年在肅州打靶,最後七發七中圓滿透過驗收測試的那位?」
後者點頭:
「沒錯,不過肅州那次的所有人員都是高配,所以盧志成同志實際上親自負責指揮了飛彈發射連,算是我軍在反導攔截領域經驗最豐富的指揮員之一……」
聽到這裡,會議桌周圍的其餘眾人臉色微微變了變。
全軍經驗最豐富的指揮官,搭配目前技術水平最高的防空系統。
結果甚至無法實現穩定跟蹤目標。
這肯定不能再說是主觀層面的問題。
應該說,隨著近些年一批新型裝備的陸續到位,空軍方面原本已經對關鍵地帶的要地防空水平頗有信心。
尤其經過去年那次測試,證明最新一代防空飛彈有能力抵禦中短程的戰術彈道飛彈之後,更是久違地鬆了一口氣。
結果,這口氣才松出去不到一年,就又要重新繃緊了。
「呂光同志。」
喬晨青看向坐在會議桌末位的空軍裝備研究院負責人:
「你認為……我們正在研發的最新型防空系統,能否有效面對這種超高速目標?」
呂光其實從剛才就已經猜到自己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但還是故作沉思了一會,以免顯得過於輕佻:
「基本型紅旗9在去年年末已經交付部隊進行試用,目前的反饋是除了射程偏短之外,其它效能都和s300pu2大致相當或更強……」
「但這兩種系統在本質上仍然屬於同一代產品,我們當年的研發重點也是強化應對多頻次和超低空目標的能力……如果面對高速來襲的彈道目標,表現恐怕不會有本質上的差距……」
他這段回答相當委婉,但意思卻不難聽懂——
不能。
喬晨青不由得露出有些苦惱的表情:
「看起來這新三打三防也已經有些過時了……得研究一下『新新三打三防』才行。」
話雖然帶著些許風趣,可是在場誰也笑不出來。
呂光見狀稍微寬慰了一下眾人:
「至少現在各國對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究還都處在驗證階段,所以情況倒也沒有十多年前那麼緊張……」
他的話起到了一些效果。
畢竟當年為了拱衛沿海大城市,防空部隊被逼的連59式高炮都拉出來了。
但安慰終究只是安慰。
華夏軍隊向來居安思危。
「偉人曾說過,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但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美國人的技術實力還是不容小覷……他們的高超音速武器研究,目前應該還是走在我們前面。」
說到這裡,喬晨青稍微停頓了一下:
「呂光同志,如果我們假設,美軍在未來幾年內裝備了類似這樣的高超音速飛彈,並且把它定義為戰術武器,那有什麼比較穩妥的應對辦法?」
應該說,站在2005年這個時間節點來看,他的分析其實相當合理。
雖然確實沒有已經裝備部隊的型號,但美國陸海空軍以及nasa,都已經成立了自己的高超音速研究機構。
怎麼看都是熱火朝天欣欣向榮的場面。
而這一次,呂光的回答也非常迅速:
「那就只有像當年的美蘇那樣,研發一種專門用於反導的防空系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