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彼之道,還之彼身
常浩南的思路,和過去還是基本一樣的——
能獲得來自上級領導的支援,這很好。
但如果能反過來支援上級領導,從而推著對方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那顯然更好。
這個道理,其實很多人都是明白的。
但明白是一回事,落實是另一回事。
真想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是難度很高。
不光要技術過硬,還得有足夠的洞察能力,否則花了大把力氣最後發現努力的方向錯了,那就只能前功盡棄。
另一方面風險也很大。
萬一出了問題,很可能弄巧成拙,反而失去來自上級的信任。
因此,在聽到常浩南的想法之後,丁仲理微微皺了皺眉:
「雖然這樣想確實沒錯,但是操作上……恐怕很難實現。」
接著他又進一步解釋道:
「目前檢測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手段,最準確也是最普遍的肯定是現地或者空中測量,但因為各種非技術因素的限制,在很多位置難以進行,所以空間覆蓋範圍有限,只能應用於局地觀測。」
「真要想對較大面積,乃至於全球範圍內進行持續穩定的高精度觀測,那就只能考慮衛星遙感……比如三年前ip第三次評估的過程中,美國和日本就聯合釋出過一個關於我國晉省某煤礦的二氧化碳排放資料,並指控這個煤礦單位產量對應的談排放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7倍。」
說到此處,丁仲理也帶上了幾分憤憤不平的表情:
「因為對方是太空遙感測量,我們也沒辦法用主權問題來應付,雖然後來緊急組織了一次國際聯合考察用來澄清,但還是一度被搞得非常被動……」
這倒是完全涉及到常浩南的知識盲區了:
「還有這事?」
「太多了……」
丁仲理無奈地搖了搖頭
「可惜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技術積累不夠,再說航天發射資源又很緊張,不可能專門為了檢測二氧化碳濃度發射一顆衛星上去……」
作為地質和地球物理專業的研究人員,他也是過慣了苦日子的。
這個行當雖然說是理科,但對於資源投入的需求其實不比大型工程要低。
真要想進行足夠高水平的研究,那像什麼超級計算機丶遙感衛星群丶地面觀測網丶乃至戰略偵察機……全都得給配上。
以21世紀初華夏的條件,確實不可能在這種既不產生直接效益,也不涉及國防安全的領域如此奢侈。
實際上,考慮到現在已經是2004年8月,而ip第四次評估計劃在2006年內結束,就算錢到位,華夏也大機率來不及發射一顆衛星上去。
所以,常浩南一開始考慮的,就是另外一條路。
用國外的資料,打他們自己的臉。
「我們自己發射衛星肯定不行。」
思索片刻過後,他擺了擺手回答道:
「先不說時間和錢的問題……就算是真的打上去了,別人也可以反過來說我們的資料是假的嘛……到時候我們雖然不至於被動,但也就是回到各說各話的狀態,沒什麼太大意義……」
「不過照理來說,溫室氣體研究應該是全世界共享的,國外大氣二氧化碳衛星的遙感結果,應該是對外界公開的才對?」
面對這個貌似有些沒水平的問題,丁仲理一時間有些發懵,想不通為什麼剛才還非常敏銳的常浩南這會卻突然犯了混。
但還是回答道:
「公開倒是公開的……但外國人也不蠢,他們如果真想在一些關鍵位置造假的話,肯定會提前調整放出來的紅外光譜,讓測量資料和計算結果對得上。」
「至於衛星的一手原始資料……那我們就更沒可能接觸到了。」
常浩南聽罷,立即追問道:
「那如果……不只考慮二氧化碳呢?」
丁仲理搞了十幾年氣候研究,馬上就反應過來了他的意思:
「你是說甲烷……或者氮氧化物?」
所謂溫室氣體,實際上是一個大類,其中最典型和著名的是二氧化碳。
但實際上還包括很多其他類別的氣體。
如果單從溫室效應強度來講,那麼二氧化碳在其中甚至不算是很強的。
只不過它的絕對濃度最高,又是正常大氣中就必定含有的成分,所以經常被拎出來捱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