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54章 市場爆炸

的吸引力。

甚至就這說話的功夫,他腦海中就已經浮現出了幾個名字。

反正有潛力的數學家嘛,法國是真的不缺……

……

實際上,常浩南這一波主要就是為了借個名字用用。

至於最關鍵的改進levenberg-arardt方法本身,他甚至都沒用系統出馬,單靠自己就很快完成了。

如果不是想著藉助合作者的工作再擴充一下論文的主體內容,甚至都可以直接發表。

而就在他埋頭於理論研究的這段時間裡,外界卻已經因為那條來自美國農業部的宣告,而掀起了軒然大波。

其實美國中西部農業州減產,算不上什麼新聞。

由於很多南美國家的土地早就被美國企業買空,所以國際大豆價格並不特別依賴那幾個州的產量。

因此最初反映在期貨市場上面,也就是正常範圍內的價格波動。

真正要命的是,在那條預計減產的訊息過後,幾大農業公司很快作出了響應,表示這一輪的氣候災害並不只會影響到美國,而是有可能導致整個美洲的農業產量降低。

同時由於預計產量減少,他們將相應調低未來3-5年內的庫存規模至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點——

從地理角度上講,由於美洲大陸缺少東西走向的高大山脈,所以糧商們的預估和擔憂不無道理。

至少沒人敢否認這種可能性。

而這,終於引發了全球市場的劇烈反應。

要知道,正常情況下,美國中部大豆的上市時間是每年9月份。

而在今年的前七個月裡面,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如同平常。

因此,當8月份的減產訊息突然傳出時,下游產業根本來不及丶也不可能找到其它的替代供應商。

於是,期貨市場的價格終於突破了理性範圍,開始一路暴漲。

再加上華爾街的金融大鱷們聞風而動,瘋狂建倉炒作推波助瀾,導致在短短20天左右的時間裡,大豆期貨價格從原本的367美元/噸上漲到了驚人的650美元/噸,並且完全沒有緩和漲勢的餘地。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下游企業為了保證有充足的原料維持運轉,紛紛做好了出海搶購大豆的準備。

當然,也有明眼人看出了這一輪價格瘋漲背後的異常。

照理來說,國際糧商在糧食市場內縱橫捭闔多年,本身並不缺乏應對自然災害的經驗和能力。

這次哪怕不是有意為之,也絕對帶著推波助瀾的目的。

如果真的放任國內企業出海,在高位購入大量期貨,那麼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上吃大虧。

然而,在整個行業的普遍性恐慌之下,理性的聲音顯得如此微弱,根本無力挽回局面……

「趙組長,我們已經連續釋出了五次建議和告警,但下面的反饋……並不樂觀。」

華夏農業科學院的一間辦公室裡,一名工作人員滿臉無奈地向農業部專家顧問組組長趙廣生反應道:

「除了幾個國資背景的企業同意暫緩以外,就只有大概四五十家給出了積極回應,剩下的全都沒有停下準備採購的動作,其中幾家龍頭企業更是準備結夥出國,想要利用規模優勢一次性購入超過1000萬噸的期貨,以獲得ad和嘉吉兩家公司的優先供貨權……」

作為農業口的資深顧問,趙廣生早就對此有了心理準備。

所以一開始,他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反應。

然而,當趙廣生聽到最後兩句話的時候,還是惱火地拍了一下桌子:

「簡直荒唐!」

嚇得對面的助理一哆嗦。

「高價採購也就算了,但是不想著利用市場規模壓價,反而聯合國外糧商搞內部傾軋……」

趙廣生的咆哮聲幾乎響徹了整個走廊。

不過,也只是無能狂怒——

相比於被牢牢把握在國家手裡的主糧,大豆這類經濟作物確實處在一個幾乎完全自由發展的情況之下。

即便是農業部,也只能釋出提醒和建議,而無法真的強制要求這些企業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

一通發洩之後,趙廣生無奈地坐回椅子上,深吸了一口氣:

「幫我草擬一份建議,讓中儲糧馬上放出一部分儲備進行市場對沖,至少暫時穩住這些企業,不能讓他們就這麼一窩蜂地出海掃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