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44章 我突然有了個靈感

我突然有了個靈感

儘管工建委已經完全脫離了軍事組織的色彩,但畢竟還是從國防科工委老班子的基礎上改組而來,中基層幹部也只是在部委內部進行部分平調,基本維持了原來的執行架構。

因此,當要求集中上報研究成果的檔案被髮下去之後,下屬各單位的反應還是相當迅速。

短短半個月的功夫,就有數百個相對符合要求的課題被申報了上來。

即便再排除掉一些明顯是為了騙補貼而湊數的假大空專案,剩下真正有發展前景的也足有近200項。

不過,當常浩南又一次被李忠毅請到工建委會議室,逐條檢視這些申報內容的時候,還是隱隱覺得有些頭疼——

真正搞過研究的人都知道,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課題「有前途」和「能落地」還是兩回事。

一項技術,從概念被提出到最終能夠面向使用者,中間涉及到的研究課題少則成百上千,多則不計其數。

而其中真正能夠起到推動作用,可以被稱為核心的,則可能只有幾個或者十幾個。

至於剩下的那些,就好比買房子時候掏出來的零錢。

你肯定不能說它們沒用。

但也只能算錦上添花。

在基幹已成的情況下,確實能發揮一些輔助效果。

可單靠這些東西,是不可能成事的。

另一名工建委顧問陳祖譽教授率先打破了沉默:

「要我看吶,這裡面對於那些阿拉伯國家最有用的技術,就是這幾個和海水淡化相關的……」

「我今天過來之前特地查過資料,不光阿聯,包括沙特丶阿曼丶利比亞等西亞北非地區的國家,全國境內都沒有一條永久性的自然河流,條件又相對富裕,對於海水淡化技術的需求可以說是世界最高……」

「……」

聽到這一番話,會議室裡的另外幾人紛紛露出訝異之色。

倒不是因為內容有什麼問題。

而是說的人不對。

缺水這個事,不光是中東國家。

華夏也一樣存在。

只不過,是以水資源分配不均的形式表現出來。

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解決華夏北方缺水問題的思路都分為南水北調和海水淡化兩派。

前者是從建國初期就開始進行嘗試和論證的長期工程,如果要成規模進行,工程量大到難以想像不說,且勢必造成大規模的移民外遷。

後者則是稍晚些時候才發展起來的技術,資金投入和技術風險大,但屬於研究熱點,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也搞過海水淡化大會戰,且已經在津門等幾個沿海城市展開了部分試點。

而陳祖譽作為去年只差一步就評上院士的水利水電和土木工程專家,一直都是南水北調工程的有力推動者。

能從他口中聽到支援海水淡化專案的話,屬實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陳祖譽大概也是看出了眾人的想法,遂露出一個高深莫測的微笑:

「我老陳也不是什麼迂腐之人……過去之所以和海水淡化過不去,主要是為了能真正解決北方缺水的問題,不是真的對技術本身有偏見……現在中東那邊既然有大戶人家要用,那也算是讓過去的研究能找個機會發揮餘熱嘛,哈哈……」

說完之後,還帶著些許深意地往常浩南的方向看了一眼。

這有些突兀的目光讓還沒來得及說話的後者直接一愣,心說自己和這位陳教授應該從未有過任何糾葛才對,還以為對方是想暗示自己些什麼,遂沿著視線看了回去。

然後就注意到了坐在自己身邊的高叢傑院士。

頓時恍然大悟。

正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

這位高叢傑院士正好是海水綜合利用及膜分離專家,此前主推海水淡化路線的大佬之一。

實際上,隨著一年半以前《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的審議和透過,雙方之間的爭端以南水北調全面勝出而告終。

而對於已經確定勝利的陳祖譽來說,他當然不介意在這種場合釋放一些善意。

也能在下一次院士評選中給自己消除一些阻力。

否則要是雙方一直這麼針鋒相對下去,那他可能得等到南水北調一期工程竣工之後,才能攢出足夠的硬貢獻。

但這種大專案的週期動輒以十年計數……

等待的煎熬還在其次。

關鍵是還有可能等不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