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到最後的結果,那反而有些不妙。
也就在他猶豫的時候,宋家祥也從身後跟了上來。
寒暄幾句之後便把他拉到一邊,帶著幾分鬼鬼祟祟地說道:
「常院士,現在會場內還在佈置當中,能不能麻煩您先到隔壁休息室休息一會兒……等會議馬上開始的時候再進場?」
話是這麼說,但常浩南並不難看出,對方擔心的事情其實和自己一樣。
「看來名聲太大,有時候也未必就是好事……」
他在心中默默地感慨了一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然後跟宋家祥走向了隔壁。
直到會議開始前三分鐘,他才故意裝作一副匆匆趕到的架勢,拎著公文包出現在了特邀嘉賓席上。
不出所料地,如孫琮丶楊韋丶孫惠中等一眾和他相熟的老夥計幾乎同時眼前一亮,有幾位更是直接就想要起身。
只是看了看主席臺上坐著的一眾領導,以及眼瞅著就要開始的會議時間才終究作罷。
「……首先,是各位同志一直以來所付出的努力,讓我們有條件在今天召開這場會議,我代表集團領導,向大家表達敬意和感謝……」
主持會議的宋家祥講了個簡單的開場白,引來全場的一陣掌聲。
他抬起一隻手微微下壓,會場內很快恢復了安靜:
「今天出席會議的,都是我們技術口的自己人,所以繁文縟節我就不多講了,接下來由空軍裝備研究院的呂光同志向大家介紹一下,航空兵部隊對於第四代戰鬥機效能要素的分析和需求……」
「……」
實際上,呂光所講的內容,和之前宋家祥總結提煉的那些差不多,就是對第四代戰機所應當具備的典型效能按照重要性給排了個序。
當然,使用者層面肯定會有更具體的需求。
但需要放到後續的討論,乃至立項階段再說。
現在這些,屬於一個兜底的基本原則。
比如,空軍已經明確表示重點需求前向隱身能力和超音速效能。
那你就肯定不能端出一個前掠翼或者半埋帶彈的抽象方案出來。
其實航空工業集團內部的人,大部分提前就已經知道個八九不離十了,如今只是在正式場合再確認一遍而已。
不過常浩南倒是聽得津津有味。
前世07年的那場選型,雖然也有空軍方面參與,但本質上還是由研製方所主導的。
而現在,使用者明確提出了諸如「在前半球面對敵機載雷達時,被發現和鎖定的距離相比現有型號縮短四分之三以上」這樣的具體指標。
所以被拿到桌面上進行討論的方案,恐怕也會出現一定區別。
最後發展成殲20的那個方案暫且不提,至少601的三翼面路線肯定從一開始就走不通了。
更何況,如今華夏在航空工業領域的技術積累,也遠不是原來的時間線可比。
想到這裡,常浩南略微低頭,看了看自己電腦桌面上的ppt——
那裡面的內容,恐怕會給這次會議的激烈程度,再添上一把火……
根據議程,在呂光的介紹之後,就會輪到常浩南進行發言。
畢竟,飛機本身的設計方案有很多。
但能用的動力就這麼一種。
肯定得作為已知條件,先讓大家有個數才行。
「各位幾乎都參與過第三代戰鬥機研發,我也就不多賣關子了。」
在常浩南開啟ppt的時候,就已經有眼尖的人注意到,左邊的縮圖其實只有兩頁。
「針對剛才呂光同志提出的基本技術要求,我對第四代戰鬥機的動力裝置總結為四『性』三『能力』。」
他說著開啟第一頁ppt:
「一是技術先進性,也就是單位推力大,推重比在10一級;二是結構簡單性,全機結構零件數目少,易於生產和維修;三是耐久性,從零件到整機的設計都充分考慮可靠性和長使用壽命,計劃讓首次大修時間突破2500小時大關;四是可維護性,減少必要的維護次數丶人員和工時需求……」
「三能力則是指,最佳化超音速推力曲線,讓飛機獲得超音速巡航能力丶強化尾部紅外隱身和正面雷達隱身能力,並與飛控研發單位合作,實現向量推力能力……」
常浩南抬起頭,緩緩看了一眼面前的一眾與會者們:
「這一次,我可以非常確定地做出保證,從方案選型階段開始,就不再需要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