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儘量低調”的要求,還是國慶閱兵之後,常浩南跟丁高恆建議的。
只不過,他現在明面上的身份已經跟航空工業集團沒了關係,如果直說的話難免有橫加干涉兄弟單位日常工作之嫌,所以特地讓後者不要提到自己的名字。
之所以突然有這種想法,自然還是受到了渦扇10小作文事件的啟發。
裝在殲11上面的新型發動機對於幾乎所有人來說都是個巨大的意外,因此一時間沒人能搞清楚這個型號的底細,相關情報分析也都是以過去的證據或者乾脆是架空文學為主。
這樣的混亂最終導致斯奈克瑪帶著他們的M88發動機找到了華夏,也導致美國人沒能在最後關頭挽回這場出乎所有人預料的合作。
而殲10A的情況,其實跟渦扇10是類似的——
現在全世界都知道華夏有一種單發中型第三代戰鬥機,也知道這個型號的飛機長什麼樣子,甚至知道它叫殲10。
但只有極少數人知道,殲10還有一種同分異構體。
這個訊息未必能瞞住很長時間,但資訊差越大、外面流傳的訊息越混亂,就越是有可能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至於具體落實起來……
基本上就是一方面狠抓爬牆黨,另一方面儘量選在清晨或傍晚時段試飛。
考慮到新老殲10的基本特徵還是比較相似,因此如果在較遠距離拍攝照片,清晰度不足的情況下很大機率無法分辨出兩種型號的細節。
當然,這些操作說穿了,還是因為在技術上沒有絕對的優勢。
否則就像現在的美國那樣,只要隨便宣佈一個什麼專案,就有不少國家上趕著來求合作。
哪還用費這種力氣……
宣佈完事情之後,梁卓平又把目光重新投回了兩架飛機上面。
“說到出口,文聰同志。”
他看著稍遠處的那架殲10E,對宋聞聰問道:
“我覺得外國客戶……尤其是隻能維持小規模空軍的外國客戶,或許會更看重一機多用的能力,之前的設計方案真能滿足他們的要求麼?”
“這件事情,我們也討論過。”
宋聞聰連忙解釋道:
“老方案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航程不足,尤其對於我國來說,在實戰情況下,機翼最內側的兩個掛點幾乎繫結了副油箱。也是出於這種考慮,加上為了省出一些機翼空間容納燃油,一開始就沒有給這兩個位置設計電氣介面,只是連線了燃料管線。”
“但是對於國土面積有限的外國使用者來說,不掛副油箱的航程並不是不能接受,所以我們計劃在量產型上面,把這兩個機翼內側掛架也連線到資料匯流排,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多用途能力不足的問題。”
這個年頭,F16還沒有裝備保形油箱,單發中型機在航程方面的標杆本來就不高。
而且至少短時間內,會買華夏戰鬥機的國家都還是以國土防空為主要任務,哪怕要對地打擊,目標也限於國境線以內或者附近,對航程的需求確實不太迫切。
所以殲10E這樣彌補一下,倒也顯不出什麼特別礙眼的短板來。
因此,梁卓平聽罷,還是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後說道:
“這次過來之前,我聽丁主任講,動力集團那邊已經把第三代航空發動機技術出口到歐洲去了,咱們在這方面也不能落後,十一號工程按照協定又不能用於出口,所以,就指著你們的表現了。”
其實聯合研發M88發動機這事基本屬於明牌,但凡是軍工系統內部的人都多少知道點相關傳聞。
畢竟航發號稱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而法國過去又一直是華夏航空技術的主要輸入國之一。
現在搞起反向技術支援,相當於五十年河東五十年河西的窮小子逆襲劇情。
寫到書里人人說老土,但發生在現實中的話……
人人都覺得爽。
梁卓平搬出丁高恆來,只能說是給這件事情一個實錘,也算一種激勵。
稍微停頓了一下之後,梁卓平又繼續道:
“可以發揮一下我們在渠道方面的優勢,畢竟,航技集團還是在我們這邊嘛。”
“那些以前從我國購買過空軍裝備的國家,溝通起來應該也會更方便一些。”
宋聞聰沒有接話,只是點了點頭。
梁卓平說的這些,倒不能說有錯。
只是可操作性不太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