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88章 大力出奇跡

關於火箭助推器的研究,畢竟不是高超音速武器專案當中的重點。

因此,在把後續任務分配給林成剛和慄亞波之後,常浩南還是很快投入到了對於乘波體飛行器本身的研發當中。

就在幾人送走林成剛的時候,jf14風洞也恰好完成了上一次氣動之後的檢查維修和準備階段,可以開始下一輪測試了。

實際上,儘管大型超高速風洞的操作頗為繁瑣,但正常情況下的兩次啟動之間,充其量也就需要幾個小時而已。

而這次之所以耗費了幾乎一整個白天,則是因為常浩南要進行一項新的多物理場複合研究。

因此除了正常的準備工作以外,還需要對風洞模型和模型支撐架進行一系列改造。

也多虧jf14算是為了高超音速武器專案而專門建造,所以提前就預留了相關的硬體裝置。

否則這種功能性的改造,往往需要一週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

當常浩南三人重新回到風洞控制室的時候,正好撞上身穿一身藍灰色工裝的陳宏:

“常院士,老薑,我正準備去計算中心找你們來著。”

後者當即停下腳步:

“三號風洞模型已經安裝到位,電離發生裝置也都準備就緒,流場、溫度場和電磁場感測器測試正常,隨時可以進行啟動。”

常浩南點點頭,快步來到操作檯正中央的一臺電腦前面。

一般來說,為了讓操作人員便於直接觀察到風洞內部的工作情況,常規風洞都會在模型周圍安裝一系列攝像頭。

但超高速風洞因為過於誇張的工作壓力和氣流總溫,勢必沒有安裝光學觀測裝置的條件,只能透過冷冰冰的感測器資料和模擬示意圖來確認工作腔的狀態。

實際上,本次測試所用的三號模型在總體輪廓上和一二號之間並無本質區別,都是標準乘波體外形的原理模型,並非任何一種高超音速飛行體的具體設計。

但在模型內部卻是與前面兩個完全不同的中空結構,並透過下方的模型支撐架引入了一條液體管路。

同時,在乘波體頭部的最頂端設定了一系列小孔,用於將事先準備好的離子液體霧化噴出。

而此時,螢幕上的每一個裝置點旁邊,都顯示著一個綠色的小圓點,表示全套裝置一切正常。

“準備開始吧。”

jf14風洞從最初落地至今已經進行了近百次啟動,早就渡過了最初的不穩定階段,所以裝置本身的執行情況並不需要常浩南過分關注。

隨著他的一聲令下,早已準備就緒的工作人員分別就位,由陳宏本人擰動鑰匙,開啟了爆轟驅動段的點火開關。

氫氧混合氣在千分之一秒的時間之內被電火花引燃,爆轟波經過激波反射腔和輔助爆轟段的多重疊加增強之後,形成高溫高壓的工作氣流,沿著拉瓦爾噴口湧入裝載著被測試模型的工作腔。

在爆轟波產生的幾乎同時,飛行器前體的噴嘴開始向前噴射經過高壓電離之後的逆向離子霧,在與高達12馬赫速度和8000k總溫的氣流遭遇後,將原先緊挨鈍體的強弓形激波推離物面,在中間位置依次形成接觸面、射流層和馬赫盤,並在噴嘴出口附近產生大範圍回流區,將足以融化一切金屬材料的高溫氣流阻隔在了風洞模型的表面之外……

……

儘管jf14已經屬於“超長實驗時間”的先進風洞,但每次啟動所對應的有效測試周期也只有100毫秒左右而已。

因此,整個過程對於控制室裡面的人們來說,也就只能聽到“噗”的一個微弱點火聲,然後在電腦螢幕上瞬間看到一大堆的感測器資料而已。

很快,本次測試所需要的一系列測試結果便被從另外一個專門的感測器資料處理工位送了過來。

“相比於使用半球形支桿進行防護的二號模型,三號模型在初始時刻的峰值熱流密度下降至477.74w\/cm2,降幅達到57.4%,而且整體的壁面熱流密度均控制在260w\/cm2以下……”

姜宗霖手裡拿著一份熱流密度圖,向常浩南匯報道:

“從溫度場的分佈情況能夠看出,飛行體頭部回流區內的低溫低壓流體覆蓋在鈍體表面,起到了良好的熱防護效果,另一方面,回流區依附在鈍體頭部使其等效外形更加細長,因此產生的弓形激波強度減弱,波後的壓力和溫度升高都相當有限。”

“另外,流場監測結果顯示,受來流氣動加熱的影響,整個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