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了。
不過,差不差這種事情,其實有一個靈活的評價標準。
看在100億美元的面子上,周平建的態度光速發生了180°大轉彎——
沒有人比沙烏地更懂載人航天!
幹了!
……
與此同時。
盛京。
在從京城回到工作單位之後,劉永全便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了研發工作之中。
當然,作為一名航空工程師,即便是從常浩南口中聽到的計劃,他也不可能兩眼一抹黑地就直接帶著整個盛發集團的力量梭哈上去。
肯定要先做一輪低成本、短週期的技術驗證。
好在這個利用高能噴流結合等離子體管釋放等離子體的思路原理並不複雜,如果只是在地面上進行驗證,整個改造過程根本用不了多長時間。
航空動力集團410廠的測試車間裡面,一臺和量產型號看上去別無二致的渦扇10a發動機正在地面臺架上進行工作測試——
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無一錯版本!
渦扇10g目前還處在研製階段,所以這些驗證工作肯定還是要拿老型號來做。
北方冬天略顯陰暗的天幕之下,藍紫色的絢麗火焰從尾噴口處激湧而出,點亮了周圍數百米的夜空。
就連排焰道兩側十幾米之外的積雪,都因為高溫的席捲而開始緩慢消融。
“劉總,咱們真能靠發動機自身的工作條件,直接生成等離子體?”
旁邊的助手馬曉宇穿著全套防護裝置,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面前螢幕上的複合藥噴流紅外熱圖。
圖上一開始雜亂無章的流場紋影此時已經趨於平穩,說明發動機的工作引數正在逐漸穩定。
“這個就要看靜電探針的測量結果了……”
劉永全目不斜視地回答道。
話音剛落,他便看到旁邊電腦螢幕上的壓氣機轉速和渦輪前溫度曲線都已經進入了水平狀態,於是話鋒一轉:
“啟動差分放大電路,準備進行測量!”
實際上,在燃燒室裡面加入等離子源之後,尾焰中偵測到的有效等離子體密度提高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關鍵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噴流電子密度是否能夠達到可用量級。
如果只是每立方厘米幾千上萬個電子這種水平,那帶來的隱身效果基本也就是圖一樂。
少說也得107量級起步,才有可能形成可用的等離子體鞘套。
二則是等離子體的可控性。
如果只是把等離子體簡單地隨著高溫高壓燃氣噴出去,那對於雷達來說基本上完全沒用。
需要透過某種方式,讓原本向後運動的等離子體改變方向,至少完成對機尾核心部分的遮蔽。
馬曉宇身後的另一名工程師馬上回令:
“啟動差分放大電路,準備進行測量!”
同時連續撥動了面前的六個撥杆開關。
控制檯上面的三組指示燈陸續由黃轉紅。
“銥針進入測量區域。”
馬曉宇的聲音很快傳來。
電腦螢幕左側中間的視窗緊跟著顯示出讀數。
剛開始的波動十分劇烈。
但很快逐漸穩定下來。
儘管前面的數字仍然變化快到看不清,但後面科學計數法的指數卻已經基本維持不變——
109量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