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韓向傑的指令下達,8號發射筒內淺綠色筒體的蓋板發出“砰”地一聲,接著迅速向上彈開。
這是過去訓練中並不存在的步驟。
大多數由發射筒而非魚雷管發射潛射導彈都是直接裝在筒內,點火之前向其中注水,然後在水下點火。
即便是部分乾式發射的型號,也會利用高壓氣體或是彈體直接擊破二層封蓋。
而這次的雷達元件畢竟還需要考慮回收,所以在容器設計上顯得頗為精密。
幾分鐘後,在液壓助力裝置的嗡嗡聲中,一根如同雨傘骨架般的圓柱體裝置從下面升起,接著展開成為了一面尺寸為2.5米*8米的矩形柵格天線,並以大約3r\/min的速度開始緩緩轉動。
“報告艇長,天線陣列通電成功。”
艇內通訊器中,身處前輔機艙的機電長開始彙報情況:
“發電機組正在以高負荷狀態工作,不過執行引數和噪音都尚且穩定……”
由於改裝時間比較倉促,這部雷達並沒能被完全接入到長征9號的指揮系統當中,技術人員只來得及從訊號系統分出一根線路,讓指揮艙中的眾人可以在多功能顯示器和電子海圖桌上看到搜尋結果,但控制操作卻仍然需要在後部導彈艙下面完成,至於電力也是直接由前輔機艙供應。
“密切注意裝置執行情況,一旦出現波動,馬上向我彙報。”
韓向傑下令道。
“收到。”
另一邊傳來簡短的回應。
在之前的訓練過程中,他就發現這部雷達的耗電情況遠遠超出了自己的估計。
雖然核反應堆在紙面上能夠提供近乎無限的能量,但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會經由齒輪箱輸送到主軸上作為推進動力,更何況前輔機艙還是完全獨立執行的,所以供電情況並沒有很多人想象中那樣充裕。
在順利完成這一步之後,下面的任務流程就跟艇員隊關係不大了——
潛艇上基本不會設定專業的雷達崗位,所以是由十幾名從水面艦艇部隊以及電科集團徵調的同志負責操作裝置。
而作為艇長的韓向傑也因此而有時間考慮一些其它事情。
“我說老範,現在電能管理技術也提高了,以後的核潛艇有沒有可能回到09I和09II那樣,先用核反應堆發電,然後再對動力和裝置分別配送電力?”
趁著後面除錯雷達的功夫,韓向傑向範朝暉詢問道。
早期型號的華夏核潛艇就使用了汽輪機-電動機推進方案,甚至有那麼點綜合電力系統的味道。
但就像早年間的電驅動坦克一樣,聽起來相當科幻,實際用下來無論效能還是可靠性都相當抱歉,所以到09III和09IV上還是老老實實用回了傳統的技術路線。
不過,經歷了今天這一遭之後,韓向傑卻又突然想起來了老型號上面為數不多的優點。
範朝暉聽罷沉思片刻,最後還是搖了搖頭:
“核反應堆和燃氣輪機不一樣,發電歸根結底還是要靠蒸汽驅動汽輪機,相比直驅在噪音和裝置體積上都不佔優勢,而且咱們這次任務屬於百年一遇,正常情況下艇上裝置的用電壓力不大,也沒有這方面的動力……”
說完之後,或許是覺得這麼輕易下判斷很容易被打臉,所以又找補了一句:
“當然也不排除以後有什麼更新穎的發電形式,或者單純的汽輪機技術和電能管理技術進化到一定水平,讓你這個想法能變成現實……”
正當二人聊完這個話題的時候,艇內通訊器中再次響起了一個略顯陌生的聲音:
“報告,雷達啟動成功,正在捕捉髮射端訊號,準備搜尋目標……”
韓向傑這才意識到,說話的人是正在導彈艙負責操作雷達的技術人員薛世俊,只不過刻意壓低了嗓音。
聲吶之類的反潛探測裝置當然不像是電影裡演的那樣,能夠神奇到可以聽見潛艇裡面人的說話和腳步聲。
實際人聲的頻率並不利於遠距離傳播,哪怕大喊大叫也問題不大。
只是剛剛上艇的外行人很容易受到文學作品的影響,做出一些不必要的小心行為。
韓向傑糾正過兩次無果之後,也就沒了繼續嘗試的打算,只是帶著範朝暉一起,快步來到電子海圖桌前。
就在這幾秒鐘的功夫,雷達已經捕捉到了一個目標。
螢幕上則迅速顯示出了對方的基本資訊:
距離本艇大約175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