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51章 料事如神常院士

料事如神常院士

稍早之前。

京城。

載人航天指控中心指揮大廳。

按照計劃,整個2006年內,華夏都沒有安排載人航天發射任務。

但今天,這裡卻如同神舟五號和六號發射時那樣,坐滿了黑壓壓的人群。

甚至因為最後排的參觀決策席數量不夠,還臨時加了不少椅子。

前方大螢幕的其中一個視窗裡,正在播放著央視美洲分臺轉播abc節目的畫面——

標準3攔截彈發射時,uars衛星即將離開鄂霍次克海。

因此二者的撞擊位置基本處在太平洋中心偏北的位置。

實際南太平洋測控站因故被撤銷之後,華夏在整個太平洋區域就沒有了固定的航天測控資源。

而2006年這會兒的海軍雖然已經接手了一批改頭換面的新裝備,但主要仍然是在近海區域內活動。

就連前出西太平洋的航行訓練都屬於需要總部過問的大動作,往往得提前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準備。

至於讓遠望號測量船單獨去跟蹤艦隊……

肯定也不是個事。

因此,即便是國家航天局,也需要透過abc新聞臺的轉播畫面,才能在第一時間瞭解攔截情況。

而此時的大螢幕上,背景是地球表面的軌道示意圖上已經空無一物。

就連見多識廣的國際新聞頻道主持人,聲音都有些遲疑:

「根據abc演播室嘉賓的說法,動能攔截器目前已經成功命中目標衛星……」

「撞擊之後,二者的主體結構將會在未來很短的時間裡落入大氣層,其中大部分將在這一過程中被燒燬,少數體積較大未能燒燬的,預定落區也在太平洋海面上,絕無可能對地面上的人類造出威脅……」

而除了主持人和翻譯的聲音以外,現場一片寂靜。

相比於看熱鬧的吃瓜群眾來說,能坐在這個大廳裡的人們,更加清楚本次反衛星測試如果成功,將意味著什麼。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坐在最後一排的喬晨青稍稍歪過身子,向旁邊新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平建問道:

「這攔截……應該是成功了?」

直接上升式反衛星的任務性質過於特殊,既不像飛彈防空又不像航天發射,現場誰也不好說自己就是專業對口的。

包括周平建。

他現階段正在攻關空間站和飛船的太空飛行器對接技術,雖然看上去都是讓兩個東西在外層空間碰上,但具體操作還是跟標準3這個路子有本質區別。

只好在自己的研究範圍內給出一個儘可能準確的回答:

「至少碰撞發生應該是真的……美國人沒必要,也沒辦法在這個事情上扯謊。」

周平建稍微停頓了一下,目光從新聞轉播畫面移向旁邊的測控畫面:

「至於攔截效果……太空飛行器的執行是有周期的,我國本土的測控站在最晚一個小時後就能觀測到目標衛星的情況,而像是歐洲航天局還有俄聯邦航天局還要更早一些,應該很快就能做出評估。」

聽到這個回答,喬晨青面面露些許無奈地搖搖頭。

或許對於航天領域來說,動能碰撞的後效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然而就軍事角度而言,毫無疑問,飛彈防禦系統的威脅已經實打實地籠罩在了眾人頭頂——

這東西雖然名字裡帶著「防禦」兩個字,實際也確實是以防空系統的面貌示人。

但卻有可能實實在在地影響到戰略平衡。

在喬晨青另一邊,第二炮兵的負責人景志遠則是擺出一副低頭沉思的模樣,似乎在心中盤算著什麼。

「老景,有什麼想法?」

延遲了大概半秒鐘,後者才抬起頭,但視線仍然瞄著前面的螢幕:

「我在計算,按照2:1的攔截率,如果從料敵從寬的角度考慮,我們需要新增多少支飛彈部隊才能維持對第一島鏈範圍內目標的有效威脅?」

還沒等對方再次開口,他就繼續自問自答:

「粗略估計一下的話,常規飛彈部隊的規模至少需要擴充到現在的三倍,而且都要處於滿編狀態!」

要是常浩南在這聽見這句話,怕是會憋不住笑出來。

前世飛彈部隊從獨立兵種(第二炮兵)改製為軍種(火箭軍)之後,規模何止是2006年的三倍?

但只能說,21世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