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70章 飛彈飛向雲外

飛彈飛向雲外

兩天後。

就在nasa那邊因為高血壓而被迫入院的麥可·格里芬局長終於悠悠轉醒時。

華夏,瓊省。

常浩南正坐在一臺第二炮兵的指揮車上,透過車窗看向外面一片鬱鬱蔥蔥的雜草地。

他雖然在鼓搗試驗田那會兒惡補了一段時間農學知識,但也實在看不出這些到底是什麼植物。

總之得益於熱帶的良好氣候,長勢可以說極度旺盛。

別說是偵察機或者偵察衛星,就算是坐在車裡,他都不太能看得出這下面竟然隱藏著一條標準很高的水泥板路。

甚至足以通行幾乎沒有越野能力,就連機動性都並不算強的hy4330半掛拖車。

「我說楊旅長,你們這偽裝做的挺好啊……」

他有些感慨地咂咂嘴,對坐在旁邊的旅長楊光說道。

「沒辦法……既然咱的飛彈效能有限,那就只能在主觀能動性這塊努努力了……」

無論東風31還是東風31a,甚至包括東風21,都還不具備新一代彈道飛彈標誌性的無依託發射能力。

直接拿東風31改過來的快舟一號自然也不具備。

也就是說,雖然有能力機動,但發射之前仍然需要轉移到預先準備好的發射陣位。

當然,這種陣位已經無需準備像是發射塔架這樣根本藏不住的大傢伙,因此在設定靈活性上還是遠超更往前一代的老傢伙們。

而常浩南非常清楚,自己正在前往的,應該就是這麼一個地方。

不可避免的,本次發射勢必會暴露一些準備已久的秘密。

但一方面成功之後的收益實在太大,完全值得付出一些成本。

另一方面,從華夏發射的飛彈要想到達北美,最近的路線是跨越北極上空而非橫穿太平洋,所以佈置在長江以南的飛彈發射陣位實戰意義本來就比較有限。

總之不虧。

在指揮車的中部固定著一臺軍用膝上型電腦,不過上面並沒有像過去訓練時那樣顯示出由上級給出的攻擊目標。

而是像一臺普通家用電腦那樣,播放著衛星轉播的電視畫面。

「各位觀眾,在決策層領導做出最終批示之後,海軍登陸艦部隊丶航天科工集團和國家航天局以最快速度做出反應,已經調取了一枚剛剛出廠的最新型固體運載火箭前往最合適的發射位置……」

女主持人站在風中,聲音嘶啞地對著話筒大聲喊著:

「儘管這一型號運載火箭尚未進行過任何一次發射測試,甚至執行任務的模組化衛星也是第一次投入使用,但本次任務意義重大,華夏作為大國責無旁貸……」

「……」

在她的身後,一輛被塗成通體白色的hy4330發射車正在一系列引導車的護送之下駛上剛剛服役不久的「崑崙山」號船塢登陸艦。

當然,這是在昨天上午就已經提前拍攝好的畫面,並不是真正的直播。

但因為細節處理到位,雖然也不是完全沒有破綻,但至少短時間內不可能被人察覺。

車隊在石板路上開了大約一個小時,終於在一處相對平坦的高地中間靠邊停下。

只有排在第三位的飛彈(火箭)發射車繞開前車繼續向前,來到了一處明顯是剛剛才被清理出來的混凝土平臺上。

相比於發射前需要成百上千號人伺候的傳統液體火箭,固體燃料的優勢在這一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儘管事前準備工作同樣繁瑣,但就發射任務本身而言,只需要很少的保障資源即可完成。

而在這個略顯簡陋的發射場地周圍,一系列媒體車輛早已經部署完成,只等著最終的主角進場——

別的畫面可以提前製作好再拼湊起來,但最後的實際發射無論如何都得真正直播才行。

周平建從車隊稍微靠後一些的另一輛指揮車上跳下來,以完全不符合年齡的敏捷性小跑到常浩南面前:

「常院士,二炮的指戰員們正在進行發射前最後的資料核查,您看入軌之後的訊號中繼傳輸工作……」

因為確實是第一次在這種場合下發射純固體火箭,正常情況下肯定是飛彈旅長指揮全過程。

但今天這又是媒體直播又是新聞通稿的,雖然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所謂「快舟一號」到底是個什麼玩意,但也不能真的一點都不演。

所以,只好由貴為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和太空漁船專案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