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67章 一次核打擊

一次核打擊

其實到這個時候,常浩南已經把自己所有的牌都擺在了明面上——

即便是作為重中之重的固體火箭和模組化衛星,也已經擺在了新加坡航展上。

但其中一個是小比例模型,另外一個甚至只是一張展板。

而根據過去的經驗,這種展示方式往往意味著八字還沒一撇,因此極少數被吸引了注意力的,也都是跟當初的蒂姆·波迪一樣,把這東西當成了一枚彈道飛彈,所以來看個熱鬧。

只有某位狗大戶非常認真地詢問,是否能夠以運載火箭的名義採購幾枚,回去之後再自行做出修改。

最後理所當然地得到答覆曰不能。

畢竟如今的華夏已經不差當初那幾十億美元的現金了,並且能打8000k左右的遠端飛彈敏感性也不是當年的中導能夠比擬。

但除了一個不太起眼的小插曲以外,這個在當初尚未得到正式命名的火箭型號,就並未再得到太多額外的關注。

少數報導了華夏代表團的媒體,最多也只是提到寥寥數語,並認為這可能是在航天總公司拆分之後,航天科工集團重回軌道運輸業務,並準備與兄弟單位展開競爭的一種預兆云云。

應該說,他們的猜測並沒有錯。

只是完全低估了華夏方面的效率……

……

2006年8月15日。

隸屬於航天科工集團的一處總裝車間內。

如同每一個正常的工作日那樣,一群身穿全套防護工作服丶完全看不清面孔的技術人員從門口魚貫而入。

但從周圍跟著的好幾部攝像機,以及進門之後馬上扎堆的行事風格判斷,這應該是一次事先安排好的領導參觀活動。

而走在整個隊伍最前面,和其它人明顯拉開幾個身位的二人,正是常浩南和殷良興。

他們身後的車間裡,正平放著三枚總體外形相似,只有頭部明顯不同的飛彈型物體。

其中一枚的彈體仍然分成三截,且外殼呈現出微微發亮的金屬原色,明顯尚處在總裝準備階段。

但另外兩枚略顯「頭重腳輕」的,則已經基本被組裝成了完全體。

只不過,卻並沒有和常見的彈道飛彈一樣被塗成墨綠或是黑色,而是採用了這個時代已經不太常見的灰白相間塗裝。

並且,在明顯比彈體更粗一圈的整流罩上,還塗著兩個航天科工集團的logo,以及兩面國旗。

顯然,這並不是彈道飛彈的展開方式。

「首長,這兩枚就是我們專門為了這一類準備時間較短的快捷發射任務而開發的『快舟一號』固體運載火箭……」

作為東道主的殷良興首先開始介紹情況:

「當然,如您所見,這一型號其實就是在東風31飛彈的基礎上完成研發,其中左邊這枚計劃用於執行太空漁船任務的遙一號,則是直接從一枚即將下線的東風31飛彈改造而來。」

「為了儘可能提高研發效率,並保證發射資料的可參考性,所以火箭的前兩級在硬體層面基本維持原狀,只是重新設計了第三級和上面級……至於更具體的情況,還是由常院士來進行介紹。」

常浩南正準備按照事先彩排好的步驟開口,但卻被走在最前面的首長一擺手打斷了施法前搖:

「我看良興之前提交上來的報告,是說這個型號的發射,可以給未來的改進型東風31飛彈提供經驗支援?」

本來已經後退一步的殷良興只好重新開口回答道:

「是這樣,我們希望在東風31甲上面不僅實現射程水平的提升,也能實現圓機率誤差(cep)的飛躍,以提高核反擊的戰略威懾力。」

「但即便常院士開發了新的能量管理演算法,但要想保證足夠的可靠性,仍然需要獲得大量實測資料,而對於當前階段的我國國情來說,頻繁試射彈道飛彈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上均不允許,所以我們才提議,以火箭發射的名義積累發射經驗和引數……當然順便也補償一些經費,用來反哺飛彈武器的研發工作。」

>r />

首長點了點頭,並沒有馬上再提問,而是湊到其中一枚火箭的二三級交界處,認真端詳了一段時間——

相比稍遠處那枚安裝了尖錐型整流罩的東風31飛彈,兩枚快舟一號在這個連線處的細節明顯有所不同。

「報告首長,這是為更下一代洲際彈道飛彈而驗證的一項技術……」

見領導對此有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