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一呆就是好幾天,這個重要程度,只有可能是殲10。
準確地說,是經過大改之後的第二版方案殲10。
與此同時。
蓉城。
藉著夕陽落山之前的最後一抹餘暉,宋聞聰和楊韋帶著梁卓平一行人走進了132廠的總裝車間。
距離門口最近的左右兩個工位上,正對稱停放著兩架已經完成總裝,只差被牽引車牽離生產線的飛機。
哪怕不懂飛機的人,只要打眼一看,就能發現兩架飛機似乎相去甚遠。
最明顯的是,左邊那架的機體要明顯比右邊那架“胖”上許多。
並且,進氣道的唇口部分只有一個鼓起的繭包,而沒有常見的機械調節裝置。
但如果稍微看的仔細一點,又會發現,兩架飛機的許多基本特徵似乎又非常相似
鴨翼加大三角翼、單發單垂尾、機腹進氣
尤其是,前翼、主翼、垂尾和腹鰭之間的相對位置幾乎完全一致。
因此,明眼人肯定能看出來,這兩架外形截然不同的飛機,在血統上其實是有聯絡的。
而對於剛剛進入車間的梁卓平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其實是
左側那架飛機更加寬大的機體下方,正並列掛著兩發體積巨大的航彈。
當然,是模型彈。
從大小來看,至少也得是1500kg級別。
對於之前的老版本殲10來說,只有機翼最內側的掛架可以在理論上承載這個體量的外掛物。
但因為那裡沒有電氣介面,因此只能帶無制導能力的鐵炸彈。
顯然,讓一架中型戰鬥機去搞臨空轟炸可太抽象了。
所以,基本可以認為,老殲10根本沒有掛載超過1噸彈藥的能力。
而更新設計之後,以取消機腹副油箱為代價,竟然可以一次帶兩發。
這對於多用途作戰能力來說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提升。
而且,還不止如此。
在進氣道側面,還多出來了兩個不太起眼的輕型掛架。
那裡有兩枚霹靂12的模型彈
由於空間問題,這個位置並不能掛載翼展更大的霹靂11,但好在這個型號對於應該只是過渡,主動雷達制導的空空彈很快就將成為華夏海空軍航空兵的主力裝備。
再加上機翼下方跟之前相同的兩個副油箱加二中二近組合,從機頭角度看上去,甚至能給人一種張牙舞爪的感覺。
跟旁邊那架的清秀外形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是經過大改之後的殲10A型機,以損失一些極限速度和高速效能為代價,換來了更大的載彈量和航程,更加符合新一代戰鬥機對於一機多用的需要。”
宋聞聰跟在幾名集團領導身邊介紹道。
說完,他又指向另外一邊的原始設計:
“這是初版設計方案的第四架原型機,前面三架目前已經總計試飛了將近三千小時,驗證了機載裝置,以及鴨翼大三角翼結構的可行性和穩定性,對於這個方案,我們也不會浪費,將會以殲10E的名義用於出口”
“”
一邊聽著宋聞聰的介紹,梁卓平一邊走上前去,圍著飛機轉了半圈,來到機尾部分。
殲10A的尾噴口呈現一個完整的銀色圓環,並沒有收斂調節片的設計。
這是渦扇10在外觀上區別於AL31F的最典型特徵。
但梁卓平的臉色卻不太好看
渦扇10,可以說是華夏航空工業迄今為止取得的最大成就。
然而,這個成就已經是隔壁兄弟單位的了。
雖然說集團化改制是必須貫徹落實的上級要求,但他的職權範圍瞬間縮減到原來的一半,要說一點難受的心態都沒有,絕對也是假的。
人之常情嘛。
此時,另一邊的楊韋也注意到了梁卓平不斷在兩架飛機尾噴口處遊移的視線。
於是,趕緊介紹道:
“為了彌補A型機增加的重量,航空動力集團的常浩南常總那邊,專門設計了提升過最大推力的渦扇10B型發動機,可以保證在2中2近的基本空戰構型下,改進型的綜合機動性強於之前的方案。”
這就體現出高情商的地方了。
實際上,渦扇10B才是常浩南設計的原始方案,而渦扇10A則是因為對於殲11B來說,哪怕增加推力也無法實現超巡,因此特地進行減推增壽之後的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