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好把目光重新投向常浩南。
後者也不負眾望:
「首長,低溫液體燃料的空射飛彈準備時間太長,平時的維護保養也困難,實戰價值確實比較有限,包括波音研發的x43a,也是用於技術驗證……最多因為成本比較低,以後可以作為測試反導攔截系統的靶彈。」
「不過航天科工那邊的同志正在研發適用於戰術飛彈的新型固體推進劑,一旦成功,應該就能用類似東風11或者東風15那樣大小的飛彈,把這個雙錐體彈頭加速到6-7馬赫。」
他說著伸出手,示意了一下驗證彈最頂端的部分。
「這樣的組合,還是會有比較高的實用性,而且無論從任何角度上講,都是嚴格意義的戰術武器,不用擔心引發誤判。」
這一點,更是說在了現場眾人的心坎上。
尤其是第二炮兵的負責人景志遠將軍——
這些年來,二炮的換裝速度其實比陸軍老大哥都慢,恨不得跟武警去坐一桌。
眼看著海空軍逐漸獲得了自己的遠端打擊能力,他頭上的壓力也很大。
畢竟,自打二十多年前建立起第一支常規飛彈部隊之後,他們的口號就一直是「首戰用我丶決戰決勝」。
既是戰爭的,也是戰爭的終點。
考慮到這個階段華夏的核武庫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算突出,因此,這句口號其實是前半句的分量更重。
而常浩南口中所描述的那種武器,顯然是「首戰」的王牌利器之一。
就這電光石火的幾秒鐘功夫,他甚至連新飛彈旅的部署位置和發射陣位都已經差不多構思出來了。
反正,射程不到一千公里的短程飛彈,目標是誰大家心裡都有數。
看破不說破而已。
「威力呢,威力如何?」
首長背過雙手,語速比剛開始明顯快了一些。
所有武器的最終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在毀傷能力上面。
況且華夏軍隊的火力不足恐懼症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常浩南對此早有準備,迅速讓兩名工作人員展開了一張彈頭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這枚驗證彈安裝了一套額外的雷達成像制導元件,用於幫助反艦彈道飛彈那邊驗證目標分析和末段控制能力,所以沒有裝藥。」
他指著彈頭後半部分一處截面形狀接近鼓形的陰影區域介紹道:
「如果不考慮這套額外的測試裝置,那彈頭內部的空間足夠容納一個350kg級別的戰鬥部。」
首長推了推眼鏡,彎腰湊近圖紙端詳許久。
目光逐漸掃過彈頭前部細長的尖錐體部分。
相比於後半段那密密麻麻的裝置分佈,這裡實在顯得有些空曠。
常浩南及時開口:
「雙錐體彈頭的空間利用率確實不太理想,尤其前面這部分,容納不了太多的精密電子裝置或者裝藥……」
「但好的一面是,這個彈頭使用了最新的滑塊控制技術,擁有非常高的末端命中精度,如果在這個錐形空間內加入一個侵徹體,結合同樣可觀的末端速度,無疑可以提供很強的穿透力,對敵方隱藏在地下,或者是山體結構中的指揮所和軍事基地威脅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