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專案練兵的成果,目前也還在沉澱,短時間內不適合把攤子鋪得太開。”
“所以,集團方面最近幾年還是打算以重點型號牽引,鍛鍊隊伍能力為主。”
聽到這個回答,喬晨青的臉上露出了幾許惋惜:
“那實在有點可惜了。”
常浩南沒有出聲,只是有些好奇地看向對方。
喬晨青稍作停頓,又重新邁開步子:
“上個月底,我們根據美軍在愛烏罕使用武器彈藥的情況,開過一次涉及全軍的精確制導武器研討會。”
“當時航天科工三院的同志和我們講,為了保障東海10遠端巡航導彈的按期服役,他們計劃先在上面安裝跟KD63一樣的渦噴發動機,只是航程會從原計劃的2500公里縮短到1500公里左右。”
“當然,這其實應該是海軍和二炮那邊重點操心的事情,我只是剛才聽你提到kh55上的小型渦扇,才突然想起來這件事的……”
常浩南露出一臉瞭然的表情。
所謂東海10,其實也就是後來的長劍10。
只是華夏這會還沒有讓巡航導彈精確打擊地面目標的技術,所以就計劃先用同樣的彈體搓一個遠端反艦導彈出來,在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之外威懾一下航母戰鬥群。
不過後來很快發現,反艦導彈的攻擊目標是處在移動當中的軍艦,而亞音速導彈飛一千多公里需要差不多一個小時,這中間涉及到目標搜尋和中繼引導的問題同樣沒法解決。
於是就不了了之了。
“喬老總,其實巡航導彈用的小型渦扇或渦噴發動機,因為是一次性的,所以技術難度真不算高,航天科工那邊應該也有一定的技術基礎。”
常浩南稍微思索片刻之後說道:
“如果真有這方面需求,那以他們為主,我們進行協助,在老式渦噴的基礎上改一個渦扇出來倒也用不了太長時間。”
“但說實話,以我國的實際需求來說,1500公里射程和2500公里射程……中間未必有質的區別,巡航導彈,尤其攻陸巡航導彈的關鍵技術,還是中段航路規劃,以及末端的目標篩選和識別。”
“哦?”
聽常浩南講的頭頭是道,喬晨青倒也來了興趣:
“你們航空動力集團,對這些也有研究?”
“嗯……嚴格來說,不是我們集團有研究。”
常浩南抬起手,輕輕摸了摸下巴:
“是我有些研究。”
“……”
“……”
周圍的空氣似乎安靜了那麼一瞬間。
見到無人應答,常浩南只好繼續解釋下去:
“之前搞理論推導的時候,我無意中開發出來過一個系列演算法,可以用於影象資料的分類和處理上面,目前正在嘗試以此為基礎,結合一些其他技術來完成影象分割和輪廓跟蹤。”
“如果技術經過測試沒問題,應該可以把作為一種有效的末制導手段,就相當於讓導彈像人的眼睛一樣,透過影象自動識別和跟蹤目標。”
“結合地形匹配跟蹤和衛星制導,能把武器的最終精度提高……嗯……一個數量級這樣吧。”
這下子,不光是喬晨青。
周圍其他人也紛紛把耳朵給豎了起來。
如今已經是21世紀初,距離沙漠風暴行動已經過去了整整10年。
對於精確制導武器的神話,至少在軍隊內部算是祛魅了。
由於衛星在高程測量上的先天不足,單純由GPS或者類似手段制導的導彈,精度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具體到眼下,大概可以達到20-30米。
差一些的可能要到50米。
而且還容易受到干擾——
尤其是這一點,由於某人的原因,如今算是在幾乎所有人的腦子裡紮根了。
總之,如果想要實現更加精細化的操作,那就需要鐳射制導,或者電視制導之類的手段。
但前者需要有東西持續照射目標,而且受到天氣影響非常顯著。
而後者則受制於全程人在迴路,有效控制的極限距離也就是二三百公里。
所以“遠端點穴”這件事,其實並沒有想象中,或者是美國人宣傳當中的那麼神奇。
很難的啦。
然而,常浩南剛才的那一番話,卻再次引出了眾人對此的關注——
如果導彈能像人一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