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驚天一撞
本來,常浩南是準備在家裡等著,看大新聞會不會真的在那天來臨的。
然而好巧不巧,9月11日下午,科工委組織了一場關於航天產業發展的座談會。
其實原本來說,這事應該和航空動力集團沒有任何關係才對。
但常浩南卻還是作為資源二號/海洋一號衛星的主要參與者,以及更重要的,火炬集團總經理,被單獨邀請出席。
那就沒辦法了。
座談會這種東西,在形式上比較隨意。
對於絕大部分與會者來說,甚至無需提前特別準備。
包括常浩南自己,也是前一天才臨時得到的通知,說有可能需要他彙報火炬集團的工作情況以及未來規劃。
但這一次座談會,級別卻很高。
除了丁高恆以及三位副主任悉數出席以外,甚至還有總管科技領域發展的上級領導。
常浩南作為一家二級央企的副職,甚至都成了出席人員中級別最低的存在。
只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特殊原因,他還是被安排到了會議桌相對靠前的位置。
考慮到會議主題與航天相關,自然是由目前仍然兼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的欒文傑來主持。
當然,這種內部會議,又不是務虛會,其實並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主持人”。
欒文傑只能算是第一個發言而已。
在寥寥數語的開場白之後,他先是快速總結了過去幾個月來華夏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績,重中之重自然是年初成功發射的神州二號飛船。
1999年末發射的神舟一號,本質上只能算作“原型機”,為了保證首發節點,因此還有不少裝置和系統沒能安裝上去。
但從神舟二號開始,就是技術狀態完整、實際上已經具備載人飛行能力的全狀態飛船了。
此後一直到真正載人的神舟五號,都只有載荷層面的調整。
因此,自然值得大書特書一番。
常浩南也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不過,出乎他的預料的是,這部分內容的篇幅竟然還是很短。
“關於載人航天工程的進展,以及探月專案的立項準備工作,航天局已經向上級提交了專門的報告,因此,不作為我們本次會議的重點。”
還沒等常浩南怎麼反應過來,欒文傑就直接進入了一段總結,然後話鋒一轉:
“接下來,我將彙報一下關於目前尚未實現的規劃部分……”
“首先是原計劃於今年年底前發射,但因為外部原因導致研發受阻的海洋一號試驗衛星,目前已經透過部分國產替代加部分換用其他國外供應商的方式,基本解決了硬體層面的問題。”
“至於軟體層面……”
欒文傑說著看了一眼坐在斜對面的常浩南:
“實際上,早在去年年初,國家遙感中心就已經透過資源二號衛星,確定了從衛星遙感資訊當中挖掘更深層次資料的可行性,並且這些資料已經在防災減災、環境保護、以及國家的新世紀四大工程中發揮了作用。”
“只不過,當時的測試主要還是依託地面裝置完成,而海洋衛星由於其遙感物件的時敏性,需要在星上進行一部分資料處理,以提高時效性……”
這個話題,說起來其實和常浩南關係比較密切。
不過,長篇大論的部分,主要還是由欒文傑本人來完成,常浩南只是在領導對具體技術問題,以及資源二號衛星的情況感興趣時,才需要偶爾插上一句嘴。
然而。
躲過了海洋一號衛星這個明槍,卻沒躲過接下來的暗箭。
座談會甚至一直開到了晚飯之後。
航天科技集團的王恆禮總經理開始介紹正在規劃當中的下一代運載火箭,並且集中表明瞭低溫結構動力學、重型箭體應力分佈最佳化、液體燃料高頻燃燒震盪、霧化蒸發燃燒過程的理論研究和模型驗證等一連十幾個問題。
即便不說全部,至少有三分之二都跟火炬集團直接相關。
這下子,常浩南總算明白為什麼今天要特地把自己叫過來,還安排到這麼靠前一個位置了——
王恆禮的彙報一結束,在場幾乎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到了他這裡。
要不是這些年來已經身經百戰,見得多了,恐怕面對此情此景都會有些發抖。
好在,臺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
儘管是昨天才收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