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以及跳過風冷直接上了水冷的346雷達。
當然,還有為了容納直12直升機而變得更長的機庫和直升機甲板。
所以很難推測這一世的052D會變成什麼樣子。
“052C雖然還沒下水,但作戰系統已經在畢昇號上經過了充分驗證,使用相同動力和艦體設計的052B也正在試航,海軍方面對這個組合的效能總體上非常滿意……”
說到這裡,閻忠誠喝了口水,然後才繼續道:
“所以,052C到底是直接開始批次建造,還是跟前面幾個型號一樣只造兩艘,作為區域防空系統的驗證,然後再發展一個更新、戰鬥力更強的型號,目前還沒有形成定論。”
“052B/C的艦體,尤其是隔艙分佈都是按照使用UGT25000來設計的,如果批次生產052C,那就必定要對UGT25000進行全面國產化。”
“現在703所那邊其實已經把國產化率推進到了差不多75%,基本絕大多數易損件都已經無需進口,屬於風險小、成本低而且短平快的選擇。”
“不過,也有人認為,UGT25000最早並不是作為動力燃機而設計的,雖然功率足夠,但無論油耗、振動、故障率還是體積都無法跟同型別號對比,不適合長期作為我國主力型號的動力……”
“我今天來,就是想問一下常總您對這件事的意見……”
聽到這裡,常浩南總算了然。
船舶工業系統和航空工業系統目前都有燃氣輪機的研發能力,但軍隊的後勤需求決定了在選型方面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算是另一個版本的海空燃機之爭。
在原來的時間線上,渦扇10本身都直到2010年後才日漸成熟,因此這一競爭幾乎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703所的國產化GT25000作為實際上的唯一可選項,毫無懸念地勝出。
但如今,渦扇10的命運已經完全不同。
儘管相比於GT25000,QC300還沒正式立項,甚至連個具體的技術指標都還沒端出來。
但看著隔壁空軍小老弟如今吃得滿嘴流油,作為二哥的海軍也不得不考慮一種更有誘惑力的選項。
那就是再貪一手。
反正最近幾年的軍事鬥爭局面出現了一定緩和。
似乎完全可以一步到位,上更先進的燃機。
這樣還能跟未來可能存在的更大型主力艦,以及其他燃氣輪機動力的輔助艦艇做到型號通用。
而閻忠誠此行,無疑是前來問計的。
“閻總,你應該已經看過渦扇10核心機的詳細技術指標了吧?”
常浩南沒有直接給出對策,而是反問了一個看似不太相關的問題。
“那是當然。”
閻忠誠不假思索地回答:
“QC130定型之後,我其實就在考慮在渦扇10基礎上進行航改燃的事情了,只不過那會集團也好,606所也好,資源都集中在渦扇10本身上面……”
“那就可以了,你只要對渦扇10的情況心裡有底就好。”
常浩南擺擺手,打斷了對方:
“相比於703所那邊,我們的方案在技術指標上佔據絕對優勢。”
“哪怕按照最保守的方式估計,QC300也能完全對標美軍剛剛裝艦的LM2500+,也就是30兆瓦額定功率,0.21kg/(kW·h)的油耗、38-40之間的簡單迴圈效率,以及5.5噸……或者更輕的總重量。”
“尤其是最後一項,哪怕在艦體設計本身不進行大改的前提下,更輕、更小的燃氣輪機也能留出更多內部空間,給輪機部門帶來的負擔也會更低。”
“另外,也是由於QC300的尺寸更小,就算增加間冷回熱系統,也不會給艙室帶來太大壓力。”
所謂間冷回熱,就是是在低、高壓壓氣機之間增加1臺間冷器,在排氣口增加1臺回熱器。
其中間冷器降低了進入高壓壓氣機的空氣溫度,高壓壓氣機的壓縮耗功因此而減少。
而回熱器可以讓壓縮空氣吸收尾氣中的熱量,相應減少需要加入燃燒室的熱量。
同時,間冷器還可以相應降低高壓壓氣機的出口溫度,從而增加回熱器兩側流體的溫差,進一步提升回熱器本身的熱交換效率。
從而明顯提高熱效率。
對於簡單迴圈都能達到39%熱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