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生產開始之前的準備工作持續了將近一週。
其實整個測試雖然工作量很大,但基本都是重複勞動,所以流程本身說起來並不複雜。
第二天就已經安排完了。
但進過廠正規廠的人都知道,開工上崗之前,安全培訓才是佔據時間最長的。
按說,被選中來京城這邊的都是老師傅,但鐳射加工的情況畢竟跟機械加工不一樣,再加上這個裝置本身也不太穩定。
所以常浩南和侯院士甚至專門花了兩天時間,演示了這套裝置在操作上的一些注意事項。
最後,又特地給了所有人兩天假期。
養精蓄銳之後,試生產,正式開始!
而按照慣例,這第一次工藝試驗,自然要採取相當高的規格配置
作為渦扇10團隊生產工藝組的負責人,鍾世宏將第一片已經完成塗層塗敷的渦輪葉片固定在了特質的夾具上面。
緊接著,坐在電腦前的常浩南把之前就已經寫好的工藝引數設定程式碼複製到命令列介面中
由於時間實在太趕,所以控制系統的UI介面根本沒來得及設計,只能透過外接一臺膝上型電腦,然後現場輸入操作命令的形式進行設定。
領導光源控制團隊的韓志高將鐳射器的功率保險,以及溶液迴圈模組的閥門開啟。
訊號傳輸團隊的負責人霍鵬華進行了加工前的例行安全檢查。
實驗室裡的測試車間,面積自然不大。
整個團隊將近三十號人,其中幾個還要跑前跑後,確實稍微有些擁擠。
不過,在常浩南的指揮之下,整個開機流程還算是有條不紊地進行到了最後。
由硬體研發的總負責人侯詢院士,親自按下了開始加工的黃色按鈕
“嗡”
伴隨著一陣稍有些刺耳的嗡鳴,微型真空泵開始工作,將不遠處一個槽罐中儲存的特質中性鹽溶液泵入工作臺。
工件表面緩緩被液體浸沒。
與此同時,幾組連續的升壓線圈將強電系統內的電流提高到了鐳射器的工作水平。
而為了防止一些比較脆弱的電子元件被熱擊穿,一套與加工本身無關,但卻體積龐大且必不可少的冷卻系統也早已啟動。
“如果能有可用性相對較強的超導材料,那整個鐳射器的工作效率還能繼續提升。”
侯院士身體靠在一處桌面上,看著仍然處在黃燈等待加工狀態下的裝置,對旁邊的常浩南緩緩開口道:
“雖然在控制訊號層面上採用了一些光電子技術,但是能量系統終究還是要用電,現在熱效應比較明顯,導致除了加工之前的準備階段比較耗時以外,整個鐳射器的容許連續工作時間,還有使用壽命也都不是很讓人滿意。”
侯詢的年紀已經不小了,隨時有可能因為身體原因而被迫退出科研一線。
因此,他反而更迫切地希望能抓住這最後的機會,親手把自己研究多年的技術給落實下來。
而且,要臻於完美
“這個我之前也考慮過。”
常浩南有些無奈地回答道:
“但是目前的研究普遍認為,銅氧化合物超導體的路已經被走死了,上限基本就在130K左右,而且還要在非常離譜的高壓下才能實現,幾乎不具備投入應用的可能性”
既然已經決定要走計算材料學這個方向,那高溫超導乃至室溫超導,肯定是早晚都要去攻克的技術難關。
然而,在重生之前,常浩南對超導領域知識的瞭解實在不多,因此無法獲得像是航空領域那樣的前瞻性。
只能靠本時代的一些論文來了解情況。
他大概聽說過一些鐵基或者鎳基超導的概念,但查過一系列資料之後發現,2001年這會,學界似乎仍然傾向於認為鐵元素並不利於形成超導。
顯然,這中間應該有過一個理論層面上的演化。
所以涉及到的工作量恐怕不會太小。
而常浩南眼下還分不出太多時間來系統性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如果只是按照上一世聽過的隻言片語搞幾種零散的超導材料出來
發發Nature或者Sce或許沒有難度。
不過,卻不是常浩南真正想要的。
他又不缺那幾篇論文。
反而還有可能讓競爭對手提前注意到這個方向。
所以,超導這件事,在常浩南的時間表上屬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