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飛,在所有人看來都好像是個挺有前景的型號——
殲10從立項到首飛也用了差不多十二三年,LCA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從零開始的嘗試,17年首飛其實不算很誇張。
在這會的華夏看來,算是個強而有力的對手。
所以,丁高恆的態度倒還比較嚴肅:
“所以……你們的態度呢?”
“還沒回復,不過應該會拒絕……”
“確實。”
丁高恆滿意地點了點頭:
“畢竟是我們的戰略對手,不能幹這種幫對面建設核心軍事力量的事情。”
“……”
常浩南心說如果印度空軍真能把LCA當成核心作戰力量,那我回去之後馬上就簽字批准,越快越好。
當然,這話肯定不能直接講出來。
“咳咳……”
他清了清嗓子,重新開口道:
“其實我對斯坦航空公司也沒什麼信心,萬一換了新發動機之後連續出現事故,或者專案進度嚴重延期,那不是砸咱們自己的招牌麼……”
實際上,常浩南當初堅持和斯奈克瑪籤聯合研發性質的合同,為此還放棄了一筆不小的預付款,確實有在未來留一手牌遏制印度的打算。
但當時他想的是掐死陣風日後出口南亞的可能。
天地良心,萬萬沒料到中間還會有LCA插這麼一檔子事情。
“那……應該也不至於吧?”
丁高恆覺得常浩南的擔憂有點誇張:
“一般來說,如果發動機本身沒問題……專案應該還是有保障的。”
這種事情,後者根本沒法解釋。
沒見過HAL的魔幻,確實很難相信會有這種逆大天的航空製造企業。
於是只好換個說法:
“而且還有一點,LCA現在已經選擇了F404做首飛動力,完全看不出有什麼更換型號的必要,眼下M88-2的效能也不滿足單發推動一架中型機的要求,我認為很可能只是藉著M88當籌碼,去通用電氣那邊壓價而已。”
“這倒是很常見的操作了,我認為浩南同志的顧慮還是有道理的。”
剛剛一直沒有吱聲的李忠毅也插進話來:
“競標過程本身其實就會涉及到大量成本,如果非常確定就是作為議價籌碼,沒有中標可能的話,除非是有額外宣傳層面的考慮,否則確實沒必要去陪跑。”
“……”
……
跟航展有關的話題很快告一段落。
丁高恆今天特地把常浩南找來,自然不光是為了聊巴黎航展這麼個小事。
當然嚴格來說,真正要找常浩南面談的,其實是李忠毅。
“浩南同志。”
後者從身邊的公文包裡掏出一個檔案袋,交到常浩南手裡:
“月初的時候,有一家挪威企業向滬東造船廠提交了一份建造8艘LNG船的訂單。”
“滬東廠方面的意思是,船本身應該是沒什麼大問題,但訂單裡面專門強調了要安裝你們火炬集團專利的那套蒸發氣再液化系統,所以這個合同具體能不能籤,要怎麼籤,還要詢問一下你的意見。”
“本來他們是準備直接找你的,但前段時間一直聯絡不上,所以透過船舶工業集團層層上報,最後就到了我這裡。”
照理來說,航空動力集團這種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長時間失聯,完全可以當成事故來處理。
不過常浩南畢竟長期身處科研一線,情況實在特殊,所以一般不會因為找不到他而大驚小怪。
“問題肯定是沒什麼問題,我們那個BOG再液化系統完全適配滬東廠的Gas-Transport液貨艙技術路線,如果結合天然氣動力的柴油機,幾乎能保證運輸過程零損失……”
說話間,常浩南拆開封繩,從裡面掏出了幾份厚厚的多語種資料:
“但是咱們這LNG船……連給國內試用的第一艘都還沒造出來,真有人敢一次給8艘的訂單?”
2001年這會,大部分現有LNG船的訂單仍然握在日本船廠手裡。
新增量則主要在韓國。
至於華夏,在高階船舶領域沒什麼說服力。
要知道,每艘13.5萬立方米大型LNG船的價格基本在1.5億美元以上。
而Gas-Transport液貨艙因為重量和體積大,所以建造成本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