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8章 被瞄準的“臥草黨”

邊正準備操作相機的同伴問道:

“反正是比以前了胖很多……”

“明明是原本十六七歲的少女發育到二十多歲的那種感覺,這叫成熟美,你還太小,不懂這種感覺……”

此人顯然是個老司機了,這段描述也獲得了同伴們的一致贊同。

作為資深臥草黨,幾個人的隱蔽裝備及水平堪比職業偵察兵。

除非貼臉,否則很難注意到草叢當中有什麼異樣。

這也正是他們屢屢偷拍得手的最大依仗。

而在敵暗我明的狀態下,圍牆內忙碌著的工作人員顯然無從得知,自己已經被人納入到了取景框當中……

此時,他們正在熱火朝天地給這架編號為1007的殲10掛載測試裝備。

一部通體與機身同色的圓柱體吊艙。

在飛機周圍,還有不少來自洛邑613電光裝置研究所的技術人員,正在對這部吊艙進行最後的除錯。

毫無疑問,這正是常浩南透過M88發動機專案,從泰雷茲集團那邊薅過來的好東西。

達摩克利斯吊艙。

按照合同,華夏是要引進全套技術,對這種吊艙進行國產化的。

只不過法國人也不是傻子,深知不見兔子不撒鷹的道理,這會M88-3都還在開發當中,M88-4更是八字沒一撇,顯然不可能這麼快就把家底都給抖落出來。

但為了表達誠意,他們還是讓泰雷茲專門生產了幾部開放資料匯流排的吊艙硬體,這樣華夏就可以自行將吊艙安裝在自己的飛機上面。

順理成章地,這一任務被交給了隸屬於航空動力集團的洛邑613所。

這才有了今天這次測試。

而1007號載機,則是雙座型殲10AS的第一架原型機——

單座型的殲10A已經進入了小批次生產之前的最後階段,實在騰不出手來做測試了。

況且這種還要看吊艙的測試任務,還是交給倆飛行員的飛機更合適一些。

對於試飛院來說,伺候殲10A的工作已經算是輕車熟路。

跟小步快跑,每個型號都有不同的殲11不一樣,殲10的單雙座型號之間技術狀態幾乎完全一致,搭配無需在維護過程中爬上爬下的下置機匣發動機,對於地勤人員來說體驗非常友好。

十幾分鍾之後,613所的技術人員完成了對吊艙的最後檢測和除錯,與地勤人員一起,從飛機周圍撤離。

作為“身寬體胖”之後帶來的優勢之一,殲10A的機體內有充足的空間安裝一部輔助動力系統(APU),因此並非每次啟動都需要電源車和氣源車的輔助。

機艙內,位於前座的飛行員寧松濤按照手冊,開始了飛機的自啟動流程。

隨著機背上的APU排氣口艙蓋開啟,一團微弱的火焰從中噴出,渦扇發動機特有的尖嘯聲迅速由弱到強,傳入現場每一個人的耳中。

發動機開始工作之後,1007號機的電氣系統迅速啟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自檢流程。

在過去,這些步驟要在地勤人員的協助下花費近半小時一步步進行。

而現在則只需要消耗幾分鐘而已。

寧松濤把發動機轉速調整到慢車狀態,接著鬆開剎車。

飛機隨之開始在停機坪上緩緩向前移動。

電傳飛控配合FADEC系統,讓這一系列動作如同行雲流水,幾乎沒有任何遲滯。

而在滑行到起飛位置的這段時間裡,位於後座的韓樹明也總算告別了壓艙物的命運,開始低頭調整“神鷹-1”(華夏版達摩克利斯的名字)吊艙的探頭角度。

雖然這神鷹1吊艙的主要功能是為了給鐳射制導炸彈或導彈提供目標指引,但達摩克利斯吊艙本身的設計決定了它其實存在對空能力。

只不過,掛在機身S,所以很少真的使用這項功能。

但飛機畢竟在起飛過程中,韓樹明也不可能盯著屁股

“法國人這東西效果還真是不錯……”

他小聲自言自語道。

即便把影象放大數倍,而且載機還在稍顯顛簸的跑道上不斷加速,但吊艙的兩軸穩定器仍然把畫面維持在了一個相當穩定的狀態。

韓樹明嘗試著輕點螢幕,將跑道左前方遠處的一處訊號塔設定為目標。

影象識別功能很快從背景中將目標分辨出來,並自動控制吊艙探頭鎖定在訊號塔身上。

甚至在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