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被這道聲音吸引,轉過頭髮現說話的是一名身材特別矮小瘦弱的男人。 如果是他的話,那麼“鑽進去看看”似乎還真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小同志,你是哪個單位的?我怎麼覺得好像沒見過你?” 楊韋打量了一番這個自告奮勇的人,覺得有些陌生。 照理來說,這樣比較有特點的人,應該見一面就會留下印象才對。 “我叫林暉,是606所的發動機結構設計研究員,上個月才被借調到這邊試飛站,進行十號工程地面測試和首飛的相關保障工作。” 對方報上了自己的身份。 “林暉同志調過來的時候,小楊正在京航那邊,沒見過也正常。” 薛熾夀也跟著在一旁解釋了一句。 此時已經開始換工裝的林暉又繼續道: “去年下半年,我在606所全程跟著常工完善了渦噴14壓氣機的設計,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是對於他把高壓壓氣機設計全盤推倒重來的決定有不少意見,但是後來證明常工的決定完全正確。” “所以這次我也相信他給出的結論沒有問題,但我看有些同志還是對於常工的判斷存在顧慮,拆飛機檢修是個精細活,不能讓大家帶著情緒工作。” 這一番話反而把正主常浩南搞得有點不好意思了。 不過他也知道這種時候,林暉能站出來的選擇是相當有益的。 原位檢測,是結果受到外因干擾最小、說服力最強的辦法,因為拆卸飛機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對各零部件產生一定的影響,有時候很難確定一些細小的痕跡到底是測試還是拆卸過程中留下的。 很快,做好了準備的林暉拿著手電和一部相機走進測試車間。 一眾人則緊跟在後面。 只見他對著1001號原型機的矩形進氣口看了幾眼,然後雙手一撐,半個身子便靈巧地鑽了進去。 沒過幾秒鐘,整個人已經完全爬到了進氣道里面。 不得不說,矩形可調進氣道在這種時候還是有明顯優勢的。 如果是dsi的話,那進氣道唇口的那個包必定要把人給擋住。 接下來就是長達幾分鐘的寂靜。 “風扇葉片表面有一些……奇怪的……白色痕跡!” “進氣道深處的內壁上也有,低壓壓氣機的情況……看不太清楚……” 從進氣道里面傳出的聲音帶著很濃重的回聲,讓眾人內心一沉。 尤其是薛熾夀和宋聞聰,倆人幾乎有些失態地一左一右直接趴到了進氣道邊上。 前者更是直接朝裡邊喊道: “小林吶,能不能確定那些白色痕跡的性質,是損傷還是別的什麼?” “等一下……” 林暉在裡面有些艱難地轉過身,把手電叼在嘴裡,用空出來的一隻手在進氣道根部和發動機交界的地方用力擦了擦。 “這些痕跡可以擦掉,應該是某種……粉末,至於有沒有損傷在這看不清楚。” “我收集了一些白色的東西,等會出去之後你們可以看看……” 幾分鐘後,已經滿頭大汗的林暉終於從進氣道里面重新鑽了出來,手裡面還拿著一個紙片。 “就是這些。” 紙片上面是一些細小的銀白色粉塵,其中還夾雜著一些金屬絲一類的東西。 “這是什麼東西……” 宋聞聰用手指蘸了一點放到眼前,皺著眉頭觀察起來。 “像是金屬碎屑?” 很快有人猜測道。 試飛站主任周自全當即一陣頭暈,隨即站出來斬釘截鐵地保證: “我拿黨性和人格擔保,測試車間內部絕對沒有異物,連揚塵指標我們都控制了,金屬碎屑更是絕不可能!” 關於這一點,試車開始之前,眾人還親自做過一遍檢查,確實如他所說,現場環境完全符合測試要求。 “不管怎麼說,這證明隱患確實是存在的,先把這些粉末拿去化驗,看看具體是不是金屬,如果是的話,是什麼金屬。” 薛熾夀雖然也是肉眼可見的壓力山大,但還是沉著地下達著指揮命令: “剩下的人,把飛機帶回總裝車間,準備徹查!” 事已至此,沒有人再表達任何異議。 於是嫁出去的女兒只過半天時間便回了孃家。 …… 在幾乎所有參與測試的人員見證之下,總裝車間爆發出驚人的效率,在當晚就把飛機的幾個重要部分給拆了開來。 重中之重自然是發動機。 雖然132廠並沒有徹底拆卸和組裝渦扇發動機的能力,但只是對風扇和低壓壓氣機前三級葉片等幾個部分進行分解檢查還是不成問題。 “報告薛總,經過檢查,發現發動機風扇葉片,還有低壓壓氣機的前兩級葉片上都發現了不同數量的白色粉末附著,清除之後進行探傷,沒有發現明顯的損傷痕跡。” “al31fn低壓壓氣機的第四級葉片對應一組有400個斜槽的機匣處理環腔,所以這個部分咱們暫時沒辦法拆開,不過考慮到第三級葉片表面一切正常,說明現場處理及時,影響被控制在了很小的範圍內。”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