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8章 抉擇

控制室裡面,第一時間看到結果的幾個人面面相覷。 氣膜孔冷卻在這個年代屬於妥妥的黑科技,國外對這項技術的封鎖極為嚴密,以至於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裡,全世界只有一篇相關領域的論文被髮表出來——也就是最初提出氣膜冷卻概念的那篇。 根據基本物理原理,氣膜孔的大小、分佈、以及最重要的孔道形狀都會影響到散熱效果,但80年代末的華夏毫無疑問沒有進行深入研究的能力。 跟常浩南提出的那個顫振主動控制方法被603所藏起來差不多,渦輪葉片氣膜孔的具體設計方式對於羅羅、通用、普惠或者留裡卡-土星這些公司來說一樣是不傳之秘。 想借鑑都找不到門路。 因此當初閻忠誠等人在設計渦輪葉片時,選擇了非常保守的圓孔設計。 冷卻效果只能說差強人意,好在渦噴14的渦輪前溫度也並沒有高到非常離譜,重點還是設計流程比較簡單,不會出什麼差錯。 而且,如果是從孃胎裡帶出來的設計缺陷,那它的表現反而會比較穩定,只是穩定在一個很差的程度上。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所以問題出在渦輪葉片的製造上。 或者更精確一點來說,應該是出在氣膜孔加工的過程中。 航空系統普遍採用的廠所分離體制確實在條件比較艱苦的大背景下保證了資源集中在各自的重點方向,但設計所和主機廠之間的松耦合協作方式決定了雙方之間本質上是沒有相互隸屬關係的。 410廠雖然需要配合606所的工作,但並沒有服從後者管理的說法。 這次跟著閻忠誠來涪城的都是606所的工程師,對於製造流程普遍一知半解,面對著這個問題一時間犯了難。 前幾年才建立的總工程師負責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並且從後來的情況看效果不錯,但80年代中期就已經立項的八三工程和崑崙發動機都沒有設定這套班子。 像楊奉畑那樣能以總設計師身份統領全域性的情況畢竟少見。 不僅需要本人有足夠的威望,更主要的還是上級得願意在後面給予支援才行。 “小常,我記得你這次來涪城之前應該去過一趟410廠,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我主要是指……管理層面的?” 好一會之後,閻忠誠才開口詢問道。 他本人當然也經常會去410廠,但身為型號總師加上“兄弟單位領導”目標太大,就算去了也未必能看到什麼東西。 常浩南搖搖頭: “新總裝出來的這兩臺發動機,只有機匣和壓氣機部分是新造的,後面的燃燒室和渦輪都是之前生產出來的零部件,至少從壓氣機葉片的生產和總裝過程來看,算得上是井井有條。” 他突然想起了車間廢料區裡面堆著的那一堆葉片。 那天下午在生產車間餐館的時候,鍾世宏曾經詳細地講過壓氣機葉片的製造和檢測標準。 雖然具體的資料已經記不清了,但對方說過這些標準是經過了將近30年的摸索才確定下來的。 於是他又開口補充道: “氣膜孔製造對於咱們華夏的航空製造領域來說完全是新東西,我覺得有可能是他們忽略了其中的某些關鍵點。” 氣氛再次陷入沉默。 理論上說,這並不是一個嚴重到足以致命的缺陷。 然而這裡的眾人在昨天才剛剛經歷過那樣一次振奮、一種總算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喜悅。 一臺二代發動機愣是拿出了接近三代渦扇中推的效能。 眼前這臺渦噴14就是目前606所有人心中的寶貝疙瘩。 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會出問題,大家也想要把可能的隱患給排除掉。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渦噴14經歷的坎坷實在太多。 如果一直都身處黑暗也就罷了,可如今他們已經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沒有人願意再次失去它。 “或許,可以讓410廠把已經總裝完成的02號原型機送過來測試一下,沒準是個孤例?” 終於有人開口提議道。 “也可以更換一個新的高壓渦輪試試?” “……” 聽著周圍越來越嘈雜的討論聲,常浩南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似乎大家的關注點有些走偏了。 一開始想要找到發動機工作狀態不穩定原因的人確實是他自己。 但如今周圍的這些人對於排除隱患似乎更加執著。 嗯……或許甚至可以說是偏執,或者狂熱。 有點類似於之前那段時間的姚夢娜。 只不過這一次是真的有可能導致進度拖延。 事實上,常浩南之前最擔心的是發動機有什麼無從得知的結構性缺陷。 如果是那樣,僅僅靠提高喘振裕度來治標肯定是不行的。 因此在真正確定問題所在之後,他本人反倒鬆了一口氣。 一來已經證明這個問題不算致命,二來後續再進行生產改進也不會影響到設計定型的任務。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