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師徒倆人已經在金聚德解決了晚飯,坐在了返回京航大學的專車上。 “小常啊,按照目前的進度,殲8c應該很快就能完成設計定型,關於後面的研究方向,你有沒有什麼想法、” 車子開動之後,杜義山向旁邊的常浩南問道。 能給杜義山開車的司機也都專門安排的人員,工作上的事情自然也是可以在車裡面談的。 “我覺得這段時間參與八三工程的經驗就很好,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研究方向的自由程度,又可以深度參與到專案開發的過程中,所以最好還是能夠用這種模式繼續下去。” 常浩南幾乎是馬上就給出了早就想好的回答。 “我就猜到你會這麼選。” 杜義山笑著繼續道: “我從南鄭回來之後的這段時間,611所那邊可是明裡暗裡問過不少次,說是想讓你過去幫他們的新型號做飛發匹配工作,不知道伱個人的意見如何?” “另外,這次蓉城那邊說會給我們申報橫向專案,在經費使用這方面會更加自由。” 這句話說的並不是很明白,但常浩南自然是能聽懂的。 所謂橫向專案,其實就是企業和高校課題組之間直接簽訂的研究專案,不經過部委、地方政府或者其它國家機構,所以在管理上會松很多。 比如按照一些學校的規定,橫向經費中甚至可以直接劃分出最多30%-50%作為“專案組提成”,餘款再作為專案研究經費。 一般的縱向課題經費中肯定是沒有這一項的。 儘管也存在各種巧立名目的辦法,但終究不如名正言順的錢拿著舒服。 杜義山強調橫向課題的事情,顯然是要表達611所那邊的誠意很足。 不過實際上,這些細節本來就是常浩南在香洲那邊就跟盧育英說好的,所以並不會讓他感到意外。 “去做611的專案當然沒問題,他們的殲7f現在正在考慮換渦噴14,而且咱們國家的自主三代機十號工程也在那邊搞,倒不如說這本來也是我自己下一步的計劃。” “既然如此,我明天就給611那邊確定的答覆了。”杜義山說著抬起手錶看了看日期: “今天是12月16號,如果一切順利的話,設計定型鑑定可能會放在元旦附近,這樣你可以考慮到等到春節過後直接加入611那邊的工作。” 然而常浩南卻搖了搖頭: “沒必要等到春節過後,我回盛京之後就可以馬上開始工作。” “過去咱們是受到客觀條件限制,只能把飛發匹配的重點都放在飛機上,但是這次,我準備換個思路,嘗試以航發為中心展開設計。” “所以就算是給611所做專案,我也打算先去盛京那邊跟進一下航發的情況,畢竟咱們的二代動力渦噴14還有三代動力渦扇10都是606所和410廠在負責。” “渦扇10……” 杜義山摘下眼鏡,掏出一張麂皮輕輕擦了擦鏡片,然後又重新戴了回去: “你覺得以目前十號工程的進度,渦扇10還有希望趕上首飛麼?” 要論立項時間而言,被稱為“太行”的渦扇10其實並不比渦噴14晚多少。 但是以華夏目前的航空動力水平,連一個推重比6.5一級的渦噴機研發都突出一個磕磕絆絆,最後還是常浩南帶著外掛才救了場,就更別提預計推比7.5-8一級的大推力渦扇了。 所以這個專案目前的進度麼…… 基本就是沒有進度。 常浩南能在幾個月時間裡把渦噴14給改出花來,除了有系統作為後盾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型號本身就有著不低的完成度,他只需要在原有設計基礎上修改即可。 並且渦噴14對於材料和製造的要求也相對較低,他只要拿出一個足夠好的設計方案,410廠哪怕效率低一點,終究還是能把圖紙上的東西給造出來。 但渦扇10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按照原本的時間線,殲10會在1998年3月首飛。 現在是1996年12月份,裝著al-31fn發動機的01號原型機實際上已經接近下線了。 哪怕開著掛,常浩南也不可能從無到有在14個月的時間裡搞出一臺全新的第三代大推來。 坦白來說,他就算想要在14個月的時間裡真正開始對渦扇10的設計工作,都頗有一些難度—— 太行發動機在立項的時候,是嚴重缺乏預研的。 說白了就是帶著點大幹快上的意味在。 這就導致儘管專案已經擺在桌面上了,但很多先期準備都還沒有完成。 所以常浩南非常乾脆地搖了搖頭: “我聽說611所那邊搞十號工程的進度還算順利,渦扇10畢竟得從頭開始,要趕首飛大概是沒什麼可能了。” 不過還沒等杜義山接上話,就又是話鋒一轉: “但是跟殲8c一樣,先用不完全狀態進行首飛,後面再換裝新的國產動力並調整進氣道設計,去趕定型節點,這我覺得還是有希望的。”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