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還喜笑顏開的鐘世宏神情古怪地僵在了原地。 旁邊一起跟過來的其它人也都露出了各種驚疑不定的表情。 常浩南是在場所有人中唯一一個並沒有感到特別意外的。 情況跟他之前的預想差不多。 電液束流加工屬於電化學加工方式,從原理上就不會在形成的孔道結構內產生微裂紋和重融層,主要問題在於區域性邊緣質量不夠穩定,所以適配這種加工方式的檢測會把重點放在孔口周圍。 而電火花加工本質上仍然屬於熱加工,在打孔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發生再鑄過程。 儘管空心電極內部的高壓內衝液,能夠在加工過程中快速沖走一部分熔融物質,但殘留下來的部分在冷卻之後仍然有可能產生厚度十分不規律的重融層,影響產品質量。 更換了加工方式,卻沒有對檢測流程進行相應的改進,自然就會出現問題。 只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重融層厚度跟加工電流、脈衝寬度和環境引數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常浩南之前在沒看到檢測結果的時候也不敢一口咬定就是這個結果。 但現在可以了。 “費用方面沒有問題,我們希望能儘快拿到檢測結果。” 周澤軒點了點頭,從旁邊的光學檢測臺上面取出了兩個渦輪葉片樣品: “電鏡中心現在有正在進行的任務,不過你們的情況畢竟特殊,我可以申請插隊。” 說完之後便轉身離開。 有了周澤軒的操作,眾人並沒有等太長時間,就拿到了電鏡測試的結果。 “我們在葉片上面隨機選擇了16個氣膜孔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孔內重熔層的平均厚度是25微米,但每個小孔的情況差異很大,最薄的只有14微米,最厚的有45微米……” 隨著周澤軒一點點念出檢測報告上面的結果,鍾世宏的面色也愈發黑了下去。 他不是個死要面子的人,但這次打臉實在是來的太快了…… 畢竟前些天他才信誓旦旦地表示過410廠在電火花打孔技術方面肯定不存在問題。 常浩南的表現倒是一如既往的平常,他從周澤軒手中接過報告看了看,確定沒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問題之後又遞給了其它人。 房間內的空氣變得有些焦灼。 “這……” 儘管十分不願意承認,但確實跟常浩南一開始的猜測一樣,是後處理和質量檢測過程中出了漏洞。 而且更加讓鍾世宏感到羞愧的是,410廠之前就收到過閻忠誠等人從涪城那邊發回來的函件,要求對發動機熱端部件的生產流程進行自查。 但他們只是按照平常的檢測工序重新進行了一遍抽樣,發現結果沒有問題之後就重新開始生產了。 所以也就漏過了小孔內壁加工存在的質量問題。 證據就擺在面前,既然有錯,就得承認。 “回去之後,開一次全廠職工大會,這件事情,我們需要檢討。” …… 不過,611所那邊對於渦噴14b要得很急。 畢竟涉及到飛發匹配的工作,而且還有已經表達過購買意向的外方使用者給壓力。 所以檢討之前,還是得先把問題給解決了。 回到410廠的當天晚上,首先召開的是一次小規模的技術研討會。 “以目前國內的情況,要換用電液束流加工法,短期內肯定是沒有指望的,所以,咱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在電火花技術的基礎上想解決辦法。” 鍾世宏開篇就定下來了基調: “賀工,能不能考慮透過減小電流強度或者縮短脈衝寬度的辦法,在加工過程中減小重熔層的厚度?” 坐在這裡的都是老技術,既然問題已經確定在出現了重熔層,那麼一些基本的原理還是難不倒大家的。 被稱為賀工的中年人叫做賀濤,就是負責電火花打孔加工過程的工段長。 可惜基本原理和實際操作中還是存在距離。 賀濤果斷搖了搖頭: “渦輪葉片的材料加工難度本來就高,減小電流強度雖然能緩解重熔問題,但會影響到開孔的精度和位置,現在8個安培的電流,已經是我們工段經過測試之後,確定能維持加工質量的最小電流了。” “至於縮短脈衝寬度,那不是我們能控制的,需要更換更好、更精密的電極,夾裝裝置也要更換……” 他沒有繼續說下去,但結論已經非常明顯了。 如今這個電火花小孔加工機床都是經過410廠幾年攻關才拿出來的東西,上哪去找更先進的裝置去? 製造業有時候就是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看著原理很簡單的事情,想要落實在生產端,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才能突破。 “既然沒辦法在加工過程中減小重融層厚度,那就只能考慮後處理工序了。” 鍾世宏看向了另外一位工程師。 對方輕輕咳嗽了兩聲,然後說道: “我剛剛看了電子顯微鏡的檢測結果,目前的0.2mm鉸刀只能清除小孔內壁的毛刺和殘渣,從重融層的金相結構判斷,它的硬度很高,沒辦法透過機械鉸孔手段完全去除。”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