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0章 讓我們的飛機再不懼霜雪

半個月之後。 南鄭,晴空萬里的182廠柳林機場上。 一大一小兩架螺旋槳飛機正停在起飛跑道末端,等待著符合試驗要求的氣象條件到來。 它們自然就是那架完成改裝的運8f,以及一星期之前就從鎬京轉場過來的新舟60原型機。 在它們的機翼和尾翼上,都已經畫好了紅黑黃相間的積冰厚度標尺—— 在積冰探測器精度不足的情況下,目前只能透過影片和高速相機抓拍的方式來獲取資料。 在常浩南和林國範二人的帶領下,182廠和金城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爆發出了堪稱驚人的工作效率。 前者只用十餘天時間就把常浩南計算出的重點區域除冰系統從圖紙搬到了現實中,而後者則已經在金城、秦嶺和疆北三個地區建立了專門的氣象測控站——根據過去幾十年的經驗,上面幾個地方在統計學意義上是整個華夏範圍內積冰頻率最高的地方。 不過一眾人等了幾天時間,整個大西北都是萬里無雲的好天氣。 要擱在正常情況下,這是最適合飛行的氣候條件,但自然結冰試飛偏偏就是要“迎難而上”,沒有困難也要創造困難,眼下的環境就顯得有些不給面子了。 “所有人,再檢查一遍飛機所有防冰系統的功能!” 梁紹修手裡拿著個大喇叭,朝飛機那邊的工作人員喊道。 “梁總,光今天就已經檢查三次了,尤其熱氣除冰系統,頻繁啟動發動機也要影響壽命的……” 旁邊的副手滿腦門黑線地小聲提醒道。 在進行真正的自然結冰試驗之前,按照常浩南和林國範等人制定的審定標準,飛機首先需要在乾燥空氣中對每個防冰系統的功能、安全和效能特性進行驗證。 但因為最近一直是晴天,所以這個流程已經進行太多次了。 “沒關係,保證萬無一失,多檢查幾遍不會有錯。” 實際上樑紹修自己也知道這麼幹不會有什麼實際作用,但如果讓大家一直閒著,那反倒會滋生焦躁或者懈怠的情緒,不如找點事幹,權當鍛鍊身體了。 “常工,其實根據我們之前去北美那邊做結冰試飛的經驗,光靠地面氣象站很難精確分析1000米以上空域的雲團特性,最好還是能有一架氣象探測飛機,在天上尋找合適的試驗空域。” 旁邊一名從602所借調過來的工程師在常浩南旁邊說道。 後者翻了個白眼: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要想改裝一架氣象探測飛機,本身就需要先透過自然結冰試驗,而要想透過自然結冰試驗,又需要一架氣象探測飛機……” 那個工程師撓了撓頭,沒有再多說什麼。 “萬事開頭難啊……” 常浩南換了個姿勢,兩隻手揣在袖子裡,斜向上45°看著天空感慨道。 這時候旁邊傳來了一段帶著濃重義大利口音的英語: “我的朋友們,你們在這個距離海岸線1500公里,又沒有大型水系的地方做自然結冰試驗,真的不是在和我開玩笑麼?” 說話的是一個高高瘦瘦的義大利人,叫羅西·科倫坡,阿古斯塔公司派過來跟進適航審定的代表團團長。 也不怪他這麼想,陝南和大西北這自然環境,確實跟北美的五大湖區小有差別。 眼見竟然有人質疑自己的專業能力,原本性格軟綿綿的林國範也當即發了飆: “當然,根據我過去十幾年的研究,每年11月到12月,秦嶺和疆北地區空域的積冰頻率值都在50%以上,科倫坡先生,你要學會耐心,耐心!” 顯然,因為連續多天無法進行試驗,所有人內心都很焦躁。 看著已經吵出些許火氣的兩個人,常浩南趕緊在中間打圓場: “林教授,不要著急,等我們找到結冰氣象,一切自有分曉,科倫坡先生不是個冥頑不化的人,你看他不是已經換了衣服麼。” 這句話是用英語說的,所以旁邊的科倫坡也能聽懂—— 幾天前剛到南鄭的時候,這哥們穿著一套板正的加絨西裝,並堅稱這是其專業形象的一部分。 不過沒兩天他就老老實實地披上了一件帶著航空工業logo的棉襖。 如今已經能非常嫻熟地學著常浩南他們那樣把兩隻手揣在一起來保暖了。 科倫坡低頭看了看自己身上的棉衣棉褲棉鞋,張了張嘴沒有繼續說什麼。 隨著幾個人的鬥嘴告一段落,跑道周圍的氣氛又變得沉悶而無聊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旁邊一張桌子上放著的對講機中突然傳出一陣沙沙聲,頓時吸引了幾乎所有人的目光。 這種老式模擬對講機的訊號傳輸穩定性很差,接通之後要等上一會才能聽清楚對面在說什麼。 “……秦嶺氣象站報告,在1200-1500m高度發現有可能滿足條件的結冰雲層正在形成,空域範圍由如下五個座標點構成:106.108e,32.473n、105.906e、32.459n……”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