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並沒有拖延太長時間,在劉洪波回頭維持了一下秩序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講解: “針對我人民空軍主力戰機殲7全天候作戰能力較差,且不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的缺點,我們小組將原型號的機頭進氣道改為下頜式進氣道,讓出的機頭空間可以安裝一部直徑不超過560mm的雷達,同時飛機的各項飛行效能均與原型機相當或更優。” “此外,隨著超聲速飛行器的迅速發展,已經打破了將飛行器與動力裝置,內流與外流分開的界限,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採用了下頷式進氣道/圓錐前體一體化設計方案,經過計算機模擬驗證,表明進氣道/圓錐前體/發動機匹配良好,體現了一體化設計帶來的優點,現將設計思路說明如下,計算過程位於設計說明的第14-15頁,計算過程中使用了fortran語言程式設計和fluent軟體……” “進氣道/圓錐前體一體化模型的效能分析完全由計算機進行,模擬思路和模擬方式如下……” “為了檢驗所採用計算方法的可靠性,本文采用課本第213-217頁給出過詳細效能資料的雙橢球模型進行了數值驗證,結果如圖所示。” “在不同來流馬赫數以及不同來流攻角狀態下,本文計算得到的結果均與試驗資料吻合良好,這表明了本文所使用的計算方法的可信度……” 評委老師剛開始還只是聽著,但很快,他們就意識到這個設計完成度很高而且思路完善,絕非一個半成品,於是紛紛開始翻閱面前的設計說明,並且時不時低聲討論幾句。 而當常浩南開始講述具體設計過程的時候,四個人甚至不約而同地開啟本子開始在上面快速記錄起來。 當然,四位教授對於cfd模擬都是有所涉獵的,不至於像姚夢娜一樣得把常浩南說的東西全抄下來,他們只要記下一些感興趣的思路就足夠了。 但是對於教室後面的其它同學來說,這樣一幕也已經很令人震驚了。 臺上,一個本科生在滔滔不絕地講著。 臺下,四個評委竟然在……記筆記? 至於常浩南所講的具體內容已經沒有太多人關心了。 反正都聽不懂。 剛剛還對自己信心滿滿的黃志強看到這一幕更是目瞪口呆——顯然那本設計說明之所以只有他們組的一半厚,是因為有大量步驟並沒有,或者說並不需要體現在紙面上。 至於他手中那本設計手冊上面說“需要依靠經驗”完成的進氣道入口三維形狀設計,常浩南更是直接展示了一張繪製精妙的半模示意圖,用了兩句話就讓幾個評委連連點頭。 他聽不懂不代表老師們聽不懂,常浩南的思路明顯是受到了認可的。 “在設計完成之後,我們對改進前後的空氣動力學效能進行了對比,在速度為1.5馬赫,攻角在0到+10°的範圍內或側滑角在0到6°的範圍內,進氣道總壓恢復係數均達到0.950以上。” “速度為0.8馬赫,同一攻角或側滑角範圍內的總壓恢復係數均達到0.968以上,與發動機匹配的流量係數範圍內,總壓畸變指數最高不超過0.14。” “新的進氣道設計在亞音速下的效能與原始設計相比提升約3%到8%不等,1-2倍音速之間的效能提升則超過10%。” “相比於增大進氣頭錐並安裝雷達的米格21mf型進氣道設計,在全速度段內的效能至少提升23%以上,並且錐形前體內可容納最大560mm口徑的雷達,按照現有型號進行推算,足夠在大約30-40公里的距離上鎖定戰鬥機大小的目標。” 雖然前面那些內容晦澀難懂,但常浩南最後提到的這些資料指標,在座的同學們還是都能理解的。 因此剛才在講設計過程時一片寂靜無聲的教室後方迅速重新沸騰起來。 在90年代中期,超視距作戰是空軍最亟待解決的課題,可以說有沒有超視距作戰能力就是0和1的差距。 也正因為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可以安裝大口徑雷達的“尖頭飛機”就是先進的代名詞,只有數量不多的殲8b和蘇27有這種特徵。 而今天,他們竟然看到了一架同樣擁有這種特徵、可以安裝雷達的殲7改進型! 不要看30-40公里這個數字好像不大,要知道90年代美軍主力的aim7f空對空導彈,迎頭攻擊的最大射程也就40公里而已,我國從義大利購買的阿斯派德以及在此基礎上仿製的霹靂11,射程更是隻有30公里,所以這個560mm的機頭在眼下已經夠用了。 更不用說在這個基礎上,飛機的飛行效能不僅沒有降低,反而還有所改善! “這個殲7改進型如果搭配霹靂11的話,那就已經和f16差不多了啊!f16帶aim7也就能打個三十多公里的樣子。”大多數學航空的人對於空軍還是有一些瞭解的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