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所那邊的動作相當迅速,兩天之後,常浩南就見到了乘飛機匆匆趕到京城的盧育英。 昨天組會開完之後,他特地開啟系統看了一眼,發現科研點數變成了36點。 顯然,儘管他講的都是之前已經做過的東西,但下面的聽眾畢竟不再是4個教授而是大半個學院,其中不乏頗具影響力的教授,因此還是獲得了10個科研點數。 而如今正坐在他面前的盧育英,雖然只有一個人,不過在影響力這塊並不會比昨天那上百號人加起來小。 實際上,昨天上午常浩南剛剛接到這位打來的電話時,甚至有那麼一瞬間覺得怕不是個騙子。 畢竟他那篇論文還沒發表呢。 哪怕後來弄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多少覺得有些發懵。 盧育英這個名字到了外面可能不太出名,但在航空系統,尤其是這個年代的航空系統內部堪稱如雷貫耳。 由於殲7c/d這一型號並不算成功,加上宋聞聰已經擔任十號工程的總設計師,因此他目前就是在殲7這個系列飛機型號上最有話語權的人。 雖然發論文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航空工業內部的人看到,但常浩南確實沒想過第一個聯絡自己的人就有如此分量。 “盧總師,您好。” “小常同志,很高興見到你。” 見面之後,二人握了握手,然後便坐到了學院給專門安排的一處小會議室中。 盧育英在航空系統裡的地位雖高,但他的身份畢竟敏感,行程也不好大肆宣揚,因此京航方面知道這件事的人就只有杜義山和唐林天。 後者也是實在沒想到,才過了十來個小時,自己就在這樣一種場合下再次見到了這個學生。 實際上原本就連唐林天也是不需要知道的,但杜義山昨天晚上突然說要趕去盛京開會,就把接待的事情交給了他。 由於昨天在電話裡面已經溝透過一次,所以常浩南也算是有備而來。在坐定之後,就從書包裡掏出了幾張裝著工程檔案的軟盤,還有那份最早交上去的完整版計算說明。 旁邊的一個助理見狀開啟膝上型電腦,把第一張軟盤插了進去,而盧育英則戴上眼鏡開始翻閱那份紙質文件。 “小常同志,我有點好奇啊,你既然在期刊上發表的文章裡有意隱去了一部分內容,那為什麼現在又這麼痛快地就拿出來了?” 盧育英微微抬起頭,看著坐在對面的常浩南問道。 “毫不自誇地說,我在這些工程檔案裡面體現出的設計方法,在全世界範圍內應該都算是比較領先的,所以至少在短時間內,不能隨隨便便就讓外國人給學過去。” 這已經不是常浩南第一次被問到類似的問題了,因此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而現在既然是盧總師您親自來問,那我自當毫無保留,畢竟這些研究,本來就是為了能讓咱們華夏造出更好的飛機來。” 聽到這句話之後,盧育英原本微眯的眼睛猛地睜大了些許。 也不怪他感到震驚。 常浩南的這種想法,擱在20年前或者20年後都很正常,但在90年代中期這會,確實是相當稀罕。 沉默許久之後,盧育英點了點頭:“能有這種覺悟,不愧是小常同志啊!” 這句有些沒頭沒尾的話反倒讓常浩南有些懵逼,怎麼對方突然表現出一副之前就認識自己的樣子? 實際上,由於常浩南本來就知道盧育英的大名,因此二人在昨天通電話的時候,自我介紹都相當簡短。 再加上作為導師的杜義山今天又沒露面,所以就好像昨天的唐林天一樣,盧育英到現在也不知道常浩南的真實身份是個學生,他還一直以為對方是京航從國外挖回來的青年教師。 而在這種別人都搶破腦袋要出國的年頭選擇主動歸國,表現出如此高的覺悟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這才有了剛才那句略顯奇怪的感嘆。 …… 盧育英畢竟對殲7飛機非常熟悉,並且在此之前就已經對下頜式進氣道設計進行了一些研究,因此只花了大概四十分鐘就看完了常浩南提供的這些技術文件。 “小常同志,你這個設計的完成度……確實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 “盧總師謬讚了,雖然我對自己的進氣道/圓錐前體一體化設計方式非常自信,但真要說到飛機的總體設計,還只能算是開了個頭,很多細節都需要風洞資料進行完善和最佳化,這樣……” 常浩南的話還沒說完,盧育英就擺了擺手: “這些不用你說我也能看出來,但你一個人在缺乏相關硬體的情況下,能給出這樣一個初步設計方案就已經非常驚人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自己都是不會相信的。” “至於後面的工作,我們航空工業系統的人也不是吃乾飯的,難道還要事事都等著讓人喂到嘴裡?” 聽到這句話,常浩南也笑了出來。 的確,上一世在沒有他這個外掛幫忙的情況下,航空工業的同志們還不是在15年之後的2011年就把殲20給造了出來?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