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的飛機依舊訂在了第二天的早上。 還是那架圖154m。 只不過這次只有他一個人,行李也比上次多了一個電腦包。 而幾乎就在他準備從學校出發的同時。 盛京城郊,北陵機場的停機坪上,601所試飛站和空軍維護組的人員正圍在剛剛從總裝廠房裡面重新拖出來的04號原型機周圍,檢查著這架飛機的技術狀態。 試飛員付國祥則坐在機艙裡,進行著飛行前的最後準備。 在把03號機降級為非全狀態原型機並送往閻良之後,112廠和601所就成立了“青年突擊隊”,以三班倒的方式開始準備04號機的升級改造。 最終在拿到常浩南的計算結果之後,只花了一週時間,就完成了新機翼的生產和更換工作。 當然,儘管04號機除了機翼以外的部分都並沒有太大變化,但畢竟是返廠動過一次大手術的,所以按照楊奉畑的要求,所有的飛行前的檢查工作都要參照新型號的標準來完成。 換句話說,04號機馬上要進行的是“第二次首飛”。 常浩南畢竟是這次改進計劃的提出者和最重要的執行人,所以讓他來做個見證也是應該的。 第二個環節則是以80和160km/h的速度,測試中等速度滑行狀態下飛機的糾偏能力。 儘管他知道試飛站那邊實際上有比自己的機械錶精確幾個數量級的時間,但這樣的習慣已經保持了很多年。 隨後便是第三個環節,高速滑跑,在240-320km/h,臨近起飛的速度下測試飛機相關舵面的效能,以及抬起前機輪時飛機的平衡性。 “楊總,滑行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一切順利,您看是否開始進行測試?” 思來想去之後,他最終決定把正式的試飛放在下午。 就在這個時候,副總設計師柳明從遠處過來打斷了他的思緒。 很多同志甚至不太敢相信這個結果,因此在首飛前的討論會上還是稍微調低了一些心理預期。 在滑跑距離接近700米的時候,就已經明顯能感受到這架飛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離地傾向。 但它卻能夠從側面體現出機翼的升力水平,以及對於戰鬥機來說很重要的,低速操縱性。 不過參照新型號畢竟不是新型號,很多新機常見的小毛病在這架原型機上並不存在。 只是青年突擊隊的效率實在超出他的想象。 顯然,在剛剛那個瞬間,他的整架飛機應該有一瞬間離開了跑道,然後又被他用肌肉記憶一般的帶杆給壓了回去。 畢竟這樣的改動是在完全不影響飛機高空高速效能的前提下實現的。 在進行本次試飛之前,已經有人告訴他這架經過改進後的飛機起降效能會變好,因此付國祥非常小心地控制著飛機的姿態和速度。 主要是滑行測試所需的感測器和飛行測試並不相同,現在就算飛上去了也拿不到完整資料。 這也是一個全新型號飛機才會有的待遇。 隨著楊奉畑的一聲令下,剛剛圍在04號原型機周圍的測試人員和裝置紛紛開始撤離,只留下啟動發動機所需的電源車和氣源車。 按說如果這真的是一個全新的型號,那這三個環節的試驗是必不可能集中在一天做完的。 速度表下方顯示的數字在發動機的咆哮聲中不斷變大。 楊奉畑咂了咂嘴,看著窗外已經結束測試,正在向停機坪滑行的04號原型機。 只不過,根據楊奉畑的安排,今天上午,飛機並不會真正升空,而是要先進行三輪地面滑行試驗。 更重要的原因是,楊奉畑昨天接到了杜義山打來的電話,表示常浩南決定今天返回盛京。 付國祥很快做出了判斷,並且把剛剛的情況報告給了塔臺。 但實際情況還是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期。 與此同時,從剛才開始就一直等在這裡的楊奉畑也同時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 “這架飛機的起飛距離比之前短了大概有100米。” 隨後付國祥輕拉操縱桿,準備進行抬輪試驗。 “或許這就是命運中的羈絆?”楊奉畑看著不遠處那架黃皮的04號原型機暗自思忖著。 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下午正式試飛時候的資料了。 付國祥已經不是第一次駕駛殲8-3了,甚至04號原型機的上一次首飛也是他負責完成的,所以這一切對於他來說都是輕車熟路。 突然之間,他感覺到了一次非常短暫的超重-失重迴圈。 而極其巧合的是,常浩南在完全不知道這些情況的情況下,也只休息了一週就選擇提前回到601所。 在跑道末端,付國祥終於把發動機轉速推到50%,並鬆開了剎車。 輕車熟路的付國祥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兩次試驗中的各項科目,一切順利。 實際上一開始楊奉畑的估計是04號原型機的改裝工作要花上兩個星期左右,所以他之前才大筆一揮批了半個月假,尋思著等常浩南迴來正好能趕上試飛。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