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0章 渦噴14(為舵主飛舞的魔術、luppp002加更)

由於04號和05號驗證機的設計出現了較大的變動,因此在04號機首飛完成之後的第二天,楊奉畑迅速主持召開了一個涉及八三工程不同廠所之間的工作協調會議,以確定目前八三工程的技術狀態。 和之前僅僅是601所內部的進展研討會不同,這次會議的級別更高,並且涉及到的領域更多更廣,參會人員也有幾倍之多。 總的來說,跟機翼相關的改進工作進行的都稱得上非常順利。 在常浩南進行縫翼設計的同時,機翼結構攻關組以減少約5%的機翼油箱容積為代價,把用於前緣縫翼的相關管線和液壓機構成功布置到了主翼結構裡面,這為整個改進專案節約了最多的一筆時間。 林示寬的數字化設計組也與112廠進行對接,成功地在04和05兩架原型機新機翼的改進和生產過程中引入了數字化製造技術。 這使得112廠得以在拿到完整的設計資料之後,幾乎能與風洞測試同步開始進行新機翼的生產準備。 而在風洞測試的幾天時間裡,飛控設計組以最快的速度計算出了帶縫翼條件下的飛機控制率,並對之前的飛控系統進行了相應修改。 他們在過去的殲8act、以及馬上就要首飛的殲8iiact兩種主動控制技術驗證機中已經分別積累了相當多的模擬和數字式電傳飛控的設計經驗,因此這方面的能力相當可靠。 正是因為以上所有這些原因,04號原型機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改進並重新首飛,並且05號機的關鍵零部件也已經開始了生產。 而姚夢娜牽頭的新型整體圓弧風擋也完成了結構設計,並把第一個樣品安裝在了04號原型機上,她本人則正在協助112廠設計一套新的成型合模系統控制軟體,以確保成型件的質量,降低廢品率。 當然,最兜底的辦法肯定還是放棄渦噴14,回去用效能稍差但久經考驗的渦噴13f2。 三人寒暄了幾句之後,楊奉畑話鋒一轉,對常浩南說道: 因此他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同意了這個安排,其果斷程度讓旁邊的閻忠誠都有些意外。 而且,如果能把渦噴14的進度給理順,那對於華夏的航發工業來說也是個不錯的開頭。 所謂滑軌式發射,就是導彈在發射架上直接點火,依靠本身的推力沿著軌道滑動離開發射架。 於是在會議結束之後,常浩南直接找到了楊奉畑。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需要正向激勵的。 而彈射式和投放式發射,則是導彈先透過彈射機構或者自身重力離開發射架,然後在半空中點火。 就算透過更改發射方式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兩臺不穩定的發動機也終歸是個隱患。 而且更改導彈脫離方式實際上無需對飛機本身做出任何改動,只要換個導發架就行了,甚至無需八三工程中的任何一個單位參與。 當話題來到這裡的時候,一開始的熱烈的會場氣氛從逐漸變得沉重起來。 楊奉畑注意到了正朝他走過來的常浩南,然後拍了拍自己對面的另一個人介紹道: 1963年,為了改進當時大量裝備的轟5轟炸機,606所在吳達觀的帶領下以渦噴6為基礎研發了950號發動機,後定名為渦扇5,相比於原來轟5使用的渦噴5甲發動機增加35%,耗油降低30%。 要想繼續推動八三工程的進度,那麼發動機就一定是避不開的一環。 不僅仿製的是這樣,自研型號也是這樣。 然而1973年,由於空軍放棄了繼續改進轟5的計劃,完成度已經很高的渦扇5專案也隨之下馬。 “這位是咱們八三工程動力聯合攻關組組長,也是渦噴14發動機的總設計師,閻忠誠。” 對於航空工業強國而言,即便裝備體系中的某一環不夠完美,往往也可以透過其它方面留出的餘量來彌補。 同樣沒有使用無煙推進劑、發射時動靜更大的r27中距空空彈甚至可以直接掛在蘇27的進氣道下方發射。 常浩南恍然大悟。 雒陽的612空空導彈研究所在開發霹靂8空空導彈的時候,國內根本沒有效能達標的無煙推進劑,因此這種導彈在發射時候的煙火效果非常壯觀。 導彈需要透過導發架和掛梁才能與飛機緊密連線。 但凡事都有代價。 霹靂8發射時的煙霧濃度雖然很大,但掛在以前的殲7e和殲8b上都可以正常發射。 這種情況可以說並不罕見。 那人聽到常浩南的名字之後,登時轉過頭,上下打量了他幾下: 實際上別說每個專案,頂著同一個代號的專案在不同階段都有可能因為完全不同的效能和技術要求而多次推倒重來。 他這次提前回到盛京,也正是為了對渦噴14發動機,尤其是壓氣機結構的設計進行驗證。 但是不僅606所,就連參與八三工程的其他人也不願意這麼做。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