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與貴族官僚、富商階級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階級矛盾,穆斯林內部也因複雜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別是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又從帝國內部培植起離異的勢力。因此,最終哈里發政權在達到頂峰之後,帝國急劇滑向分崩離析的窮途末路,直至走向滅亡。
即便沒有杜睿發動的西征,阿拉伯帝國最終也會走向消亡,只不過歷史上阿拉伯帝國的瓦解,並非是來自外部威脅,而是源於內部,底層民眾的反抗是造成帝國統治根基動搖的主要原因。
就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帝國一樣,當經過了最初的原始積累之後,為了維持龐大的封建國家官僚機器的運轉,滿足無度奢靡生活的需求,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只能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殘酷剝削。
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和勞動人民的困苦生活,形成鮮明對照。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負擔各種沉重的徭役和賦稅。城市手工業勞動者的工資很低,一個瓦匠每月工資不過三十第爾汗,難以維持最低生活。
奴隸的處境更為惡劣。有的為宮廷和貴族家庭服役,任憑主人隨意奴役和處置,女奴往往成為歌伎或婢妾,慘遭蹂躪;宮廷的男奴還被閹割,成為閹人,受盡種種非人待遇。有的在田野或礦山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尤其在底格里斯河鹽鹼地勞動的大批黑奴,為主人排水採鹽,開闢耕地,勞動最艱苦,待遇最低,每天只能得到幾把麥粉或椰棗充飢,住處不蔽風雨,處境不如牛馬。
這種等級差異,直接導致了封建主與底層民眾間的階級矛盾,始終處於不斷惡化的狀態之中,導致此伏彼起、連綿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