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光澮壽三州士民之喜。”
“也是我們三州士民之幸。”陳蔚補充了一句。
江烽一愣,點點頭,“嗯,士民之幸。”
“主公,臣請主公儘早開府建牙,三州之事非一州可比,亦早作打算,統籌佈局,臣知曉大人雄才偉略,不拘於眼下三州,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若是沒有足夠厚實的基礎,難以支撐起將來的戰事,尤其是光州和壽州,物產富饒,各有側重,卻又不比澮州這般皆在掌握之中,須仔細應對,方能為我所用。”
陳蔚這一上來就是這樣一番話,讓江烽也是大為驚訝。
看來壽州之得對陳蔚刺激甚大,尤其是陳氏進入壽州之後,這算是真正把陳氏一族與自己綁到一起了,所以陳蔚已經迫不及待的在為自己謀劃了。
這可喜可賀。
之前雖然陳蔚也算勤勉,但是江烽清楚,陳蔚內心恐怕也還是彷徨猶豫的。
作為陳氏一族的頭面人物,陳氏在固始的田土被置換出來,損失不小,縱然有盛唐和霍山那邊作補償,但是兩縣墾田投入巨大,且尚有蟻賊這一不確定因素,所以陳氏內部雖然預設了這一“合作”,但是也是逼於無奈之下。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眼見得取下壽州,淮右水軍阻隔淮水,淮北蟻賊難以入侵,盛唐、霍山收穫在即,而且現在陳氏又可進入壽州三縣墾田,這一切都讓陳氏頓時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這巨大的反差讓當初立力主擁戴江烽的陳蔚成了有先見之明的智者,其在陳氏內部地位也是無人可以替代了。
現在陳氏要做的就是牢牢的追隨江烽,陳蔚也要儘自己的一切力量來為江烽謀劃。
陳蔚也清楚自己在大局謀略上並無出彩之處,也不通武道,唯有政事庶務才是自己強項,在這方面他有這份自信,能有所作為,為江烽獻計獻策。
所以他現在要為江烽效犬馬之勞。(未完待續。。)
第一百二十六節 競爭
“子良有何好的建議?”江烽對陳蔚的建議倒也十分重視。
陳蔚在固始縣令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升任澮州長史之後,短短几個月時間裡就能把澮州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固始檢地之策的順利推行固然有陳氏配合的因素在其中,但也有陳蔚在人員安排上的妥善有關。
“以臣之見,自大梁入主中原一來,朝廷偏居關中一隅,雖然也有科考之制,但由於朝廷令不出關中,對讀書人的吸引力日減,若是可以,淮右不妨求取朝廷許可,在淮右舉科,規模可大可小,吸引人才來投。”陳蔚頓了一頓,“淮右三州之地,照說自然無資格舉科,但淮右人才匱乏,若是能以科考來吸納人才,也能稍稍緩解不足之虞。”
江烽對唐代科舉制度還是比較瞭解的,唐代科舉制度一般是先經解試,後入省試,尤其是省試規模甚小,考取不易。
隨著李唐勢力萎縮,僅保有關中之地,這解試和省試自然式微,考中了卻無官可做,誰人還有興趣?
因為省試的取消,加上戰亂不休和藩閥勢力的膨脹,文官體系的影響力日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武將體系的日漸興盛,加上術法一道的興盛,文官體系就越發顯得暗淡了。
但是江烽卻也知道,武將體系固然很重要,術法一道更應倡導,但文官政務體系一樣不可偏廢。
文官治理體系的是否得力,直接關係到一個地區的政務體制的順暢,勸農、水利、倉儲、刑法、商算、賦稅、測繪、建造等等這些事務都需要一大批熟悉政務的官員來推動。
哪怕是到了近現代社會,這種文官體系及其延伸到末端的吏員體制的運作是否順暢,也直接關係到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事業發展。
江烽認為在當下這種封建時代體制下,就更為重要,那種偏重武將體系和術法體系更多的是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長期的效益。
陳蔚提出的要向朝廷獲得特別恩賜,在淮右之地先行解試,再行省試,吸納人才,無疑是一個有些驚世駭俗的建議。
要知道解試簡單,但省試那必須是在尚書省,淮右之地何德何能敢行省試?朝廷特許恩賜,似乎也難以在這方面開戒才對。
不過陳蔚的建議開始讓江烽開啟了一條思路,那就是開解試,也就是州試。
州試規模不妨擴大一些,哪怕是成績略差,也可以將這些庶民出身讀書人送入政務學堂中進行培訓,待其熟悉日常政務後,安排到各州縣擔任基層吏員。
這對於地方社會事務的推進無疑能起到極大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