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感到疲乏或是心情鬱悶的時候,都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語言的魅力就在這裡,幽默與調侃中,自嘲與諷刺中,其實不經意間達到了自我解脫與釋懷。
我們來看一個由熱門事件而引發人們審美疲勞的例子。前不久,一張貼圖在網路世界迅速風靡起來,其所描述的場景是前段時間廣州電視臺的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市民:“請問你對*門有什麼看法?對CGX等明星又有什麼看法?……”某男性受訪者從容應答:“關我X事,我出來買醬油的……”這句話在網路間迅速流傳,各種PS和改編風靡一時。由此,“醬油男”一詞在網路成為笑談,甚至派生出了醬油族等網路用語。
有關此事的原始影片在網路上無法搜尋到,難以確定相關對白就是如貼圖展示的那樣。當事人的身份及資料等暫不可考,一向表現強勁的人肉搜尋引擎也沒有展示其效用。有些網友則親切地稱呼其為“醬仔”。但是,當時那種風靡的態勢已經引起一些網友的憂慮,擔心這樣持續惡搞下去,將是對其肖像權的侵害。
某位娛樂評論寫手曾說過:“網路世界要選中一個人,要讓這個人被矚目、被娛樂、被蔑視或者被侮辱,往往不由分說,被選中的人,從此必須被動地擔當被矚目、被娛樂、被蔑視或者被侮辱的使命。”在網路世界中,這個無名氏的遭遇會像曾經的網路紅人“小胖”一樣,奉獻了自己的肖像,得到的只有人們茶餘飯後取笑的“明星”榮耀嗎?
從現代人的心理學角度講,這句頗具娛樂性的話,可以說是審美疲勞時代的典型產物。就像我們吃甘蔗的時候,開始嚼的時候水分很多、很甜,可越嚼味道越淡,嚼到沒味的時候,我們自然就要將它“一吐為快”。資訊和娛樂也是同樣的道理,某個新聞一出來,一開始大家都津津樂道,都把它當作茶餘飯後最美妙的談資。但是,車軲轆話老說就沒意思了,什麼事見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什麼話聽多了也就膩歪了。當人們對“*門事件”熱談數日,仍熱情不減時,很多人已經開始“審美疲勞”,開始煩了。自然而然地就有灑脫的哥們兒說出了這句可以代表大家心聲的話——“關我X事,我出來買醬油的……”
即便是“我出來買醬油的”這句極為流行的話,也無法逃脫人們的“審美疲勞”的命運。當其不斷被網路傳播,某些論壇裡“幾乎每個帖子都有醬油大軍的光顧”,令很多常在網上論壇裡泡著的網友產生了逆反心理,稱“看到此圖有想吐的感覺”。甚至提議*醬油貼圖,呼籲各大版主“只要看到誰用醬油貼圖,馬上刪除他的註冊賬號!還論壇一個健康的形象”。中華網一個名為“最近比較煩:論壇出現的汙點——醬油大軍”的帖子,還提出註冊使用者就上述提議投票。
第一章 情緒心理學——好情緒帶來好人生(6)
心理學告訴我們,什麼東西都該有個“度”。“好”的說多了也讓人煩,好的“看”多了也可能讓人煩,不信你問問那些家有美妻的“花心大蘿蔔”。就算他的妻子天生麗質、如花似玉,但看久了,他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偏偏要到外面拈花惹草,美其名曰:“家花不如野花香。”
現代心理學還提醒我們,無論做人、做事還是幹事業,都要靠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只有你懂得領悟、懂得創新,才不至於讓你陷於別人所詬病的“審美疲勞”當中。
巴納姆效應:不要被別人影響了自己的情緒
日常生活中,我們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於是只能藉助外界資訊來認識自己。正因如此,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資訊的影響,迷失在環境當中,受到周圍資訊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對於這點,有位心理學家特意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檢查表後,拿出兩個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別一份是多數人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