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是當時市民們普遍具有避免奧運“交通噩夢”發生的意識。他說:“只要大家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多次舉辦奧運會的美國在奧運交通管理方面也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由於事先準備不足,1980年普萊西德湖冬季奧運會和1996年亞特蘭大夏季奧運會都變成了交通“夢魘”。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組委會臨時從全國調來並不熟悉當地路況的司機接送代表團成員和新聞記者,結果許多司機找不到路,不僅耽誤了比賽和報道,而且人為造成交通擁堵。許多乘車者最後乾脆棄車步行,甚至有一名司機因實在找不到路,竟把車上的外國運動員扔下不管,一走了之。事先規劃不足和奧運期間交通計劃實施不力,顯然是這兩屆奧運會在交通方面留下“惡名”的主因。
美國的經驗還表明,完善的規則和充分的準備是奧運期間交通順暢的保證,但同時維護奧運交通成果也很重要。洛杉磯在短暫的奧運交通“奇蹟”之後,很快恢復了擁堵常態,而且日益嚴重。人口激增和城市擴大固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與有關部門在奧運過後交通管理意識放鬆不無關係。
日本東京都人口逾1200萬,機動車總量超過400萬輛,家用轎車320萬輛,大約不到4人擁有一輛乘用車。這個比例雖然在日本4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