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三丈以外,他可利用“九天神弓”,射擊自己,自己奧妙無匹的“萬劫法袍”,反而變成了毫無用武之地!
片刻前,完全優勢,轉眼後,只有捱打,怎不令這位“巧手天尊”,脹滿了一肚子氣。
吳天才話之後,立即開弓……
三根“寒鐵天罡箭”,不是分三次射出,而是一次射出!
便因為一次射出,才顯得吳天才於“九天神弓”上,確有驚人造詣!
箭不射人,箭竟射箭!
同時射出的三根箭兒,竟會在空中分出先後?
離弦之後,最上面的一根箭兒竟超群先飛,飛到中途,便比其他兩根,快出三四尺遠。
中間的一根箭,與下面的一根箭,也分了前後,略有參差。
第二根箭,先慢後快,在距離郭慕石身前七八尺處,便加速追上,射中了第一根箭的箭尾。
第三根箭,也完全相同,極有韻律的,射中第二根箭兒尾部。
所謂“射中”,或許修辭欠佳,形容過當,似嫌射得太輕,甚於輕到不會使箭受到任何震動地步。
嚴格說來,不是“射中”,只是“接觸”,一種粘非粘,箭與箭間,又毫無空隙的微妙接觸。
於是,吳天才所射出的三根短箭,經過空中變化之後,竟連線成了一根長箭。
這是多麼神奇奧妙的罕見手法?……
這種罕見手法的威力何在?……把三根短箭連成一根長箭,又有甚麼特別厲害之處?
兩項問題中,前者令郭慕石驚佩,後者令郭慕石為之眩惑!
一驚,一佩,一眩,一惑之間……
颼……颼……颼……
哧……哧……哧……
颼,颼,颼是箭嘯破空之聲,箭到臨頭,歸元還本,又復由長變短,由一化三,分向郭慕石上中下三路飛到,但也被這位對暗器手法,向頗純熟,並系此道高人的“巧手天尊”一齊伸手接住!
哧,哧,哧是肋下被人射中,“天罡寒鐵箭”的入肉之聲!
不對,有矛盾了,三根小箭被郭慕石伸手接住?怎又能在肋下入肉?
“巧手天尊”,上當了,就在他驚佩對方手法,眩惑所藏妙用的一剎那,吳天才又發三箭!
這三箭太快了,除了“準”外,吳天才在“快”的表現上,更足驚人!
同樣有“弦響”,同樣有“箭聲”,但在“弦響”與“箭聲”進入郭慕石耳內之前,那三根“天罡寒鐵箭”已進入郭慕石的肋下皮肉之內!
哦,明白了,原來前三箭只是幌子,弄盡花巧,展盡手法之意,只在眩人心目……
後三箭才是具有實際威力,追魂奪命的閻王貼子!
郭慕石明白得遲了一點,知道“八十歲老孃倒繃孩兒之手”,自己雖穿有護身寶衣,但這“天罡箭”,乃寒鐵所鑄,仍然……
吳天才見三箭連中,以為郭慕石必告頹然倒地,
那知郭慕石竟如同沒事人般,只向吳天才相當深沉的看了一眼,並回摸了肋間一下,便迴轉身,緩步向來路走出這短短狹谷之外。
吳天才怔了?……
他估不出郭慕石受傷的輕重程度?甚至於是否受到損傷?……
照理說來,“寒鐵箭”無堅不催,所射中之處,又是肋下,郭慕石不單必已受傷,並還受傷極重才對!
但天下事難作定論,例外極多,郭慕石居然走了,一語不發,緩步從容,似乎含有不屑意味,更有挑釁,示威,想引誘自己隨後追去之意?
追?或不追?
若追,平心而論,吳天才對於郭慕石身上那件“萬劫法袍”,也相當頭痛,相當畏怯!
若不追,則此來南山,只殺了一個“戊土神君”孫行土,未免心有不甘,何況沈宗儀也尚未見面?……
其實,問題不難解決,吳天才的“天罡寒鐵箭”共有二十六根,手發十二,弓射六根,恰好還有半數在手……
他於“巧手天尊”郭慕石轉身之際,乾脆電光火石般,再來三根,豈不一切解決?但吳天才不能那麼做,他有身份,有品格,賣弄花巧鬥心機則可,卻決不能從背後射人。
念頭的速度,天下無可比擬!
萬念如潮,均能在一瞬起滅,但這“追”或“不追’的簡單決定,卻化費了吳天才約莫一盞熱茶時間。
郭慕石走得雖慢,但由於狹谷甚短,已不見蹤跡。
人不見了,吳天才也作了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