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只有帆船;而渡海到普陀島,風浪甚大,旅途艱苦,所以功德很 大。現在有了汽船,交通很方便了,但一般信佛的老太太依舊認為一大功德。

我赴寧波旅行寫生,因見春光明媚,又覺身體健好,遊興濃厚,便不肯回上海,卻轉赴 普陀去“借佛遊春”了。我童年時到過普陀,屈指計算,已有五十年不曾重遊了。事隔半個 世紀,加之以解放後普陀寺廟都修理得嶄新,所以重遊竟同初遊一樣,印象非常新鮮。

我從寧波乘船到定海,行程三小時;從定海坐汽車到沈家門,五十分鐘;再從沈家門乘 輪船到普陀,只費半小時。其時正值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生日,香客非常熱鬧,買香燭要排 隊,各寺院客房客滿。但我不住寺院,住在定海專署所辦的招待所中,倒很清靜。

我遊了四個主要的寺院:前寺、後寺、佛頂山、紫竹林。前寺是普陀的領導寺院,殿宇 最為高大。後寺略小而裝置莊嚴,千年以上的古木甚多。佛頂山有一千多石級,山頂常沒在 雲霧中,登樓可以俯瞰普陀全島,遙望東洋大海。紫竹林位在海邊,屋宇較小,內供觀音, 住居者盡是尼僧;近旁有潮音洞,每逢潮漲,濤聲異常宏亮。寺後有竹林,竹竿皆紫色。我 曾折了一根細枝,藏在衣袋裡,帶回去作紀念品。這四個寺院都有悠久的歷史,都有名貴的 古物。我曾經參觀兩隻極大的飯鍋,每鍋可容八九擔米,可供千人吃飯,故名曰“千人 鍋”。我用手杖量量,其直徑約有兩手杖。我又參觀了一隻七千斤重的鐘,其聲宏大悠久, 全山可以聽見。

這四個主要寺院中,紫竹林比較的最為低小;然而它的歷史在全山最為悠久,是普陀最 初的一個寺院。而且這開國元勳與日本人有關。有一個故事,是紫竹林的一個尼僧告訴我 的,她還有一篇記載掛在客廳裡呢。這故事是這樣:千餘年前,後梁時代,即公曆九百年左 右,日本有一位高僧,名叫慧鍔的,乘帆船來華,到五臺山請得了一位觀世音菩薩像,將載 回日本去供養。那帆船開到蓮花洋地方,忽然開不動了。這慧鍔法師就向觀音菩薩禱告: “菩薩如果不肯到日本去,隨便菩薩要到哪裡,我和尚就跟到哪裡,終身供養。”禱告畢, 帆船果然開動了。隨風飄泊,一直來到了普陀島的潮音洞旁邊。慧鍔法師便捧菩薩像登陸。 此時普陀全無寺院,只有居民。有一個姓張的居民,知道日本僧人從五臺山請觀音來此,就 捐獻幾間房屋,給他供養觀音像。又替這房屋取個名字,叫做“不肯去觀音院”。慧鍔法師 就在這不肯去觀音院內終老。這不肯去觀音院是普陀第一所寺院,是紫竹林的前身。紫竹林 這名字是後來改的。有一個人為不肯去觀音院題一首詩:

借問觀世音,因何不肯去?

為渡大中華,有緣來此地。

如此看來,普陀這千餘年來的佛教名勝之地,是由日本人創始的。可見中日兩國人民自 古就互相交往,具有密切的關係。我此次出遊,在寧波天童寺想起了五百年前在此寺作畫的 雪舟,在普陀又聽到了創造寺院的慧鍔。一次旅行,遇到了兩件與日本有關的事情,這也可 證明中日兩國人民關係之多了。不僅古代而已,現在也是如此。我經過定海,參觀魚場時, 聽見漁民說起:近年來海面常有颶風暴發,將漁船吹到日本,日本的漁民就招待這些中國漁 民,等到風息之後護送他們回到定海。有時日本的漁船也被颶風吹到中國來,中國的漁民也 招待他們,護送他們回國。勞動人民本來是一家人。

不肯去觀音院左旁,海邊上有很長、很廣、很平的沙灘。較小的一處叫做“百步沙”, 較大的一處叫做“千步沙”。潮水不來時,我們就在沙上行走。腳踏到沙上,軟綿綿的,比 踏在芳草地上更加舒服。走了一陣,回頭望望,看見自己的足跡連成一根長長的線,把平淨 如鏡的沙面劃破,似覺很可惜的。沙地上常有各種各樣的貝殼,同遊的人大家尋找拾集,我 也拾了一個藏在衣袋裡,帶回去作紀念品。為了拾貝殼,把一片平沙踩得破破爛爛,很對它 不起。然而第二天再來看創,依舊平淨如鏡,一點傷痕也沒有了。我對這些沙灘頗感興趣, 不亞於四大寺院。

離開普陀山,我在路途中作了兩首詩,記錄在下面:一別名山五十春,重遊佛頂喜新 晴。

東風吹起千巖浪,好似長征奏凱聲。

寺寺燒香拜跪勤,莊嚴寶島氣氤氳。

觀音頷首彌陀笑,喜見群生樂太平。

回到家裡,摸摸衣袋,發見一個貝殼和一根紫竹,聯想起了普陀的不肯去觀音院,便寫 這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