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1956年9月作於上海

返回

黃山松

沒有到過黃山之前,常常聽人說黃山的松樹有特色。特色是什麼呢?聽別人描摹,總不 得要領。所謂“黃山松”,一向在我腦際留下一個模糊的概念而已。這次我親自上黃山,親 眼看到黃山松,這概念方才明確起來。據我所看到的,黃山松有三種特色:

第一,黃山的松樹大都生在石上。雖然也有生在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數是長在石山 上的。我的黃山詩中有一句:“蒼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詩中的話;散文地說,該是石 罅生,或石縫生。石頭如果是囫圇的,上面總長不出松樹來;一定有一條縫,松樹才能紮根 在石縫裡。石縫裡有沒有養料呢?我覺得很奇怪。生物學家一定有科學的解說;我卻只有臆 測:《本草綱目》裡有一種藥叫做“石髓”。李時珍說:“《列仙傳》言邛疏煮石髓。”可 知石頭也有養分。黃山的松樹也許是吃石髓而長大起來的吧?長得那麼蒼翠,那麼堅勁,那 麼窈窕,真是不可思議啊!更有不可思議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樹,由於石頭崩裂,松 根一大半長在空中,象須蔓一般搖曳著。而這株松樹照樣長得鬱郁蒼蒼,娉駘婷婷。這樣看 來,黃山的松樹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氣,呼吸雨露和陽光,也會長大的。這真是一 種生命力頑強的生物啊!

第二個特色,黃山松的枝條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極少有向上生的。一般樹 枝,絕大多數是向上生的,除非柳條掛下去。然而柳條是軟弱的,地心吸力強迫它掛下去, 不是它自己發心向下掛的。黃山松的枝條挺秀堅勁,然而絕大多數象電線木上的橫木一般向 左右生,或者象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黃山松更有一種奇特的姿態:如果這株松樹長在懸崖 旁邊,一面靠近巖壁,一面向著空中,那麼它的枝條就全部向空中生長,靠巖壁的一面一根 枝條也不生。這姿態就很奇特,好象一個很疏的木梳,又象學習的“習”字。顯然,它不肯 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傾向著陽光。

第三個特色,黃山松的枝條具有異常強大的團結力。獅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樹,叫做“團 結松”。五六根枝條從近根的地方生出來,密切地偎傍著向上生長,到了高處才向四面分 散,長出松針來。因此這一束樹枝就變成了樹幹,形似希臘殿堂的一種柱子。我諦視這樹 幹,想象它們初生時的狀態:五六根枝條怎麼會合夥呢?大概它們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可以 抵抗高山上的風吹、雨打和雪壓,所以生成這個樣子。如今這株團結松已經長得很粗、很 高。我伸手摸摸它的樹幹,覺得象鐵鑄的一般。即使十二級颱風,漫天大雪,也動彈它不 了。更有團結力強得不可思議的松樹呢:從文殊院到光明頂的途中,有一株松樹,叫做“蒲 團松”。這株松樹長在山間的一小塊平坡上,前面的砂土上築著石圍牆,足見這株樹是一向 被人重視的。樹幹不很高,不過一二丈,粗細不過合抱光景。上面的枝條向四面八方水平放 射,每根都伸得極長,足有樹幹的高度的兩倍。這就是說:全體象個“丁”字,但上面一劃 的長度大約相當於下面一直的長度的四倍。這一劃上面長著叢密的松針,軟綿綿的好象一個 大蒲團,上面可以坐四五個人。靠近山的一面的枝條,梢頭略微向下。下面正好有一個小 阜,和枝條的梢頭相距不過一二尺。人要坐這蒲團,可以走到這小阜上,攀著枝條,慢慢地 爬上去。陪我上山的嚮導告訴我:“上面可以睡覺的,同沙發床一樣。”我不願坐轎,單請 一個嚮導和一個服務員陪伴著,步行上山,兩腿走得相當吃力了,很想爬到這蒲團上去睡一 覺。然而我們這一天要上光明頂,赴獅子林,前程遠大,不宜耽擱;只得想象地在這蒲團上 坐坐,躺躺,就鼓起幹勁,向光明頂邁步前進了。

返回

黃山印象

看山,普通總是仰起頭來看的。然而黃山不同,常常要低下頭去看。因為黃山是群山, 登上一個高峰,就可俯瞰群山。這教人想起杜甫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精 神為之興奮,胸襟為之開朗。我在黃山盤桓了十多天,登過紫雲峰、立馬峰、天都峰、玉屏 峰、光明頂、獅子林、眉毛峰等山,常常爬到絕頂,有如蘇東坡遊赤壁的“履癴巖,披蒙 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在黃山中,不但要低頭看山,還要面面看山。因為方向一改變,山的樣子就不同,有時 竟完全兩樣。例如從玉屏峰望天都峰,看見旁邊一個峰頂上有一塊石頭很象一隻松鼠,正在 向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