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要強壓名頭與我!”
“逆臣!”
董卓按劍怒斥袁紹之時,周圍親信團團圍住袁紹,殺機森然。
袁紹也不是那束手就擒之人,當即勃然變色,拔出佩刀,反駁董卓:“議論大事,豈有刀兵相迫哉?告辭!”袁紹說完,便拎著佩刀,避開董卓親信,萬分謹慎的匆匆告別董卓。
如今洛陽才從大亂中走出,人心不安。
類如董卓、袁紹等,都是刀劍時刻在身,不敢有一點疏忽。
見袁紹欲走,李儒向董卓建議道:“袁紹有虎狼之心,不可縱之。今日縱之,必有大患。主公當令親卒,圍殺其人,以驚懼袁氏。”
董卓搖搖頭,輕聲反駁李儒道:“便如袁紹所言,國家大事若是有回緩之地,便不能以刀兵脅迫行事。袁紹為袁氏後嗣人傑之一,為袁氏未來中流砥柱,殺之必惹怒袁氏,致使袁氏與我,不能相容於朝廷。大臣相害,非國家之福,我董卓豈能為之?”
“主公這般,日後必定後悔!”
李儒眼望袁紹離去,心中不甘。
“今日恐嚇袁紹,乃是欲令袁氏屈服,共建朝綱制度而已,非是真心殺人。”
且說袁紹走出董卓府,一身冷汗,心有餘悸。唯恐董卓又派人來追殺,袁紹抄小路,匆匆奔回袁氏府邸,回報叔父袁隗他今日所遇。
而袁隗也早就得知袁紹被邀去相商廢帝一事,心中為袁紹頗為擔憂。見袁紹平安回來後,放心許多。
瞧見袁隗,袁紹心中早已決定要走,隨即同袁紹商議一通後,有些猶豫:“董卓勢大兵多,其又出自西涼,性如虎豺,專權敢殺,不似大將軍優柔寡斷,枝節主幹不辨;又非閹豎不熟兵事,可引兵誅殺。昔日馬融窮困,不得不接受大將軍鄧騭之闢,曾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意說,生貴於天下。如今之勢,我當委曲求全,以庇護家族。”
“可是叔父要……”
“我已老矣!家族未來在於你與公路之身;我聲名可敗壞,你聲名不可損傷。為防止董卓心狠,你且尋個時機,逃出洛陽,遠避災禍。我則立刻入董卓府,委屈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