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喊口號的作品都飛煙逐塵時,大家在熱炒什麼呢,不就是那個陪漢奸睡覺的人麼?

七月在成都時,安公子告訴我,甚至,現在的紀錄片裡,都有很多人還在採用裡芬斯塔爾的機位和手法。

同樣的例子,多了去了。奧斯汀的市井之作,也打敗了英法戰爭小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裡,最動人的,也還是和平那一半。

六,力量。她的審美:高山、雪原、烈日、深海、健壯的青年人。當有人問裡芬斯塔爾為什麼只拍那些年輕、美麗、健壯的努巴人,卻從不拍老人與孩子的時候,她這樣回答:“對我來說,作為被攝體,那些人沒有魅力。”她是個紀錄片天才,沉醉於宏大的場面,競技的熱血賁張,黨衛軍狂熱的*。

她的第一個男人,用暴力奪去她的童貞,事後給她二十馬克。她的丈夫,用一張剽悍的刀疤臉,蠻橫地破門而入,征服了她。她寫到這兩次邂逅時,都用了“恐懼”這個詞。對希特勒的屈服裡,是否有類似的*?

七,政治。毋庸置疑,希特勒是個極具鼓動力的人。一直到自殺前一刻,黨衛軍都願意為他賣命,做自殺性飛行抵禦敵軍飛機,頑抗紅軍,戈培爾寫給兒子的告別信,都是帶著“英雄主義的豪情”。這種激情,是精神鴉片,又是集體催眠。卡拉揚、海德格爾、裡芬斯塔爾,不過是其中的滄海一粟。真他媽古怪,冷血民族,往往盛產狂人。日本也是。

八,戰後。曾經營救過的朋友,衝她喊“納粹婊子”,天寒地凍時趕她出門,老情人懇請她以後勿要來找他,搭檔出賣她,丈夫和她離婚,由她監管的兩個侄子,被弟媳帶走。她被軟禁了四年。期間沒有看見過一張笑臉。最奢侈的事:有一次,用救濟金裡的六馬克,她吃了一頓烤鴨。

就因為她為希特勒拍過兩部電影,下半生,她都得為這半步行差踏錯買單。

數十年裡,她都在忙著打官司,為自己取得了“非納粹證明”。但是,所有的電影商,仍然拒絕和這個臭名昭著的女導演合作。她的財產、創作生涯、自由,都被凍結了。

九,已經看到下半本了。這是我真正好奇的。一個人,怎樣在被聲討之後,代謝掉那種被弄髒的感覺,繼續自己豐富的一生。

十,非洲。有一天夜裡,她看一本書,徹夜不忍釋卷,那是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之後,她翻看了無數本非洲畫冊,對這片土地的愛,迅速升溫。她一向行動力健旺,立刻籌劃去非洲。

海明威,硬漢代言人,狩獵、拳擊、鬥牛愛好者。裡芬斯塔爾,鐵血女人,他們是否有質地相通處?

很多年前,我也讀過那部小說。我看的那個譯本,叫《非洲山青青》,只記得一句話:“他看著馬群疾奔而過,看著小鳥,渴望懂得他們的語言……旅途中,將不再有雨。”

十一,柔軟。後兩百頁的非洲紀行,溫暖靜好。很好看。我舒口氣,這個女人,她是有體溫的。

十二,技術。他們說她“只觸及技術,不能抵達靈魂”。可是,我看到她晚年的作品,太美了,那些拙樸動人的土著,冷暖流交匯處的深海魚群,峭拔如割的雪山。請原諒,這些發自大腦皮層的審美愉悅,比那些什麼“暴力美學”、“迷人的法西斯”等名片語,離我更近些。

七十二歲時,她瞞報了二十歲年齡,考了潛水執照,拍了許多深海魚群,又用了二十年時間,把它剪輯成一個紀錄短片。我沒看。但我的朋友旗旗說,在一個深夜,她看了兩遍,還準備寄給媽媽看。

十三,視角。我很少使用引擎。這次好奇地去查了下,大多數關於她的文章,我都看不下去,那些憤怒的大詞,技術分析。說什麼,仰角拍攝是為了突出對希特勒的神化,抹煞個人的場景,是法西斯審美。看得我一頭霧水。還是“那個納粹婊子”比較通俗易懂。

規律是:稍微善意點的,都是女人筆下的,同情她的,多是女權分子。那些鐵板一塊的刻毒評論,幾乎全是男人寫的。是巧合麼?

村上春樹的大象與風

小張讓我寫下村上春樹,說“你知道啦,就是談一下日本人際中常見的,人與人的關係……反正你知道啦”。——其實我根本不很知道,掛電話以後,我就在努力揣摩她的意指。

我想不通她為什麼選村上呢,不要說谷崎和川端康成,就是渡邊淳一都比他更日本,村上春樹說起來算是個很西化的日本小說家,他最喜歡菲茨傑拉德,收集了幾千張爵士唱片,開過酒吧,還翻譯過保羅·奧斯特,並且有好幾年都是寓居在美國,村上要是知道我準備闡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