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良久,寫下了“致大周魏王殿下云云”。
武清大軍正在安營紮寨,突見一吐蕃使者飛奔而來,命人帶進來。
那吐蕃要求要見魏王,武清便說道:“我便是魏王,你有何事?”
那吐蕃士兵掏出書信,說道:“這是我家大相給您的書信。”
親衛接在手中,武清說道:“賞賜一貫,讓他回去。”
武清走進大帳,卻不拆開,源初靜子會意,拆開一一聞了聞,說道:“殿下,並無毒藥浸於其中。”
武清這才說道:“你念給我聽。”
說著便把源初靜子攬入懷中,不多時,源初靜子一邊念著。屁股在扭動著,彷彿研墨一般。
論欽陵長篇累贅地說了一大通道理。
源初靜子聲如黃鶯,緩緩念道:“。。。。。。小鳥雖眾,為一鷹隼之食物。游魚雖多。為一水獺之食物。麋鹿角雖多。豈能取勝。牛角雖短,卻能取勝。松樹生長百年。一斧足以伐倒。江河縱然寬闊,一葉之革舟即可渡過。青稞小麥長滿大壩之上,卻入於一盤水磨之中。星斗佈滿天空,一輪紅日之光。使之黯然失色。一星焰火足以燒光高山深谷之所有果木樹林。一股泉水源頭爆發山洪,足以沖走所有壩上的果木樹林。滿地土塊之中,若使一石滾動,請觀此一石破碎,還是巨大土塊破碎?。。。。。。大周之軍旅實如湖上之蠅群,為數雖多,不便於指揮。與山頭雲煙相似,對於人無足輕重也。吾之軍丁豈不是猶如一把鐮刀割刈眾草乎?犛牛雖大,以一箭之微,射之難道不能致死乎。。。。。。”
總之到了最後。武清要不是進入源初靜子身體裡的分身,早就昏昏欲睡了。相較而言,源初靜子則是對論欽陵的雄辯之才,而感到興奮,這一興奮,便越發動得厲害。不過片刻,武清決定嘗試一下新的不洩記錄。
而這個記錄最終定格在了一個時辰差一刻,源初靜子也徹底累得趴在了案上。
武清非常愉悅地站起身,思考起大軍部署之事,此地離輪臺不過五百多里,數日便至。但一定要佈置好,不能讓論欽陵小看了他。
要到輪臺,只有一條道路,當然除非進入沙漠。但不到萬不得已武清不會考慮這一條。沙漠行軍,變數太多。
如果沒有奇招,那麼久只有“平推”一條方法。但這需要排兵佈陣,而排兵佈陣正是自己的弱項,要是師姐在或許還好點,但不管怎麼說,對付吐蕃他還是很有信心的。
吐蕃是騎兵,不會避長揚短而去守城,所以他們只會前來決戰。武清思慮再三,決定以床弩和弓箭壓制,再以武威軍為箭頭,直接衝擊吐蕃大軍,他再領左羽林衛八千精銳衝殺,他不信就不能殺得了吐蕃兵。更何況十萬大軍為了征討西域,苦練大半年,是時候發揮戰力了。
於是便定下了輪臺之戰策略。大軍每日行軍百里,士兵和戰馬都得到了充分休息,精力非常充沛。
而武清也教會了將士們另一首軍歌,“咱當兵的人”!當然歌詞改了很多。
聽著這激情洋溢的歌聲,武清感受到一股無與倫比的生命力在滋養著這十一萬士兵。他相信,如果能夠把土地兼併問題解決了,當兵成為了義務,那麼大周軍隊將會爆發出火山爆發一樣的激情。甚至可以征服整個歐亞大陸!
論欽陵喝了碗小米粥,吃了碗白米飯,雖不習慣,但這兩種食物,比青稞面和小麥面要好很多。只是大周的實力還不是吐蕃能夠對抗的,而在北邊,西突厥已差不多滅亡,只剩下了一支莫賀達幹烏質勒部落。
本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斛瑟羅應為西突厥部落可汗,可惜斛瑟羅苛待部眾,部落離心,逐漸歸附到烏質勒治下。但烏質勒因為部落弱小,所以只有親近唐朝,每年才能獲得周朝撥付的救濟糧草才能存活,叫其反周,那是不可能的。
回紇在漠北不敢南進,而且東突厥後汗國的興起讓回紇吃盡了苦頭。當然如果能夠聯合東突厥的話倒是可以,但自阿史那骨咄祿死後,其弟莫咄繼承可汗位,雖襲擾大周邊境,但依舊不敢南下。
只有吐蕃,即使加上東突厥也難以撼動大周的朝廷。不過這個時候也是大周最弱的時候,可吐蕃又何嘗不是最弱的時候呢。論欽陵有些煩躁,因為他一點都想不出能夠對付武清的辦法。觀其每日行軍不過百里,這很顯然就是要穩紮穩打的計劃,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陰謀詭計都是白搭。
小兒子弓仁走進了帳中,見父親滿臉憂愁,便說道:“父親,請給孩兒五千兵馬,孩兒定取武清小兒頭顱獻給父親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