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遂拜原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中書侍郎劉禕之為中書令,二人同時拜相。
並以劉禕之為欽差專管今春科舉諸事,新的科舉制度正式發往各地,本來去歲就已經透過了武清所建言的新科舉制度,但執行度不是很好。洛陽雖雲集了近萬舉子,但對於新科舉到底是什麼樣的,也是不知。當朝廷正式發文張貼布告後,他們才明白,這一次科舉果然要採取糊名制度,並增加了乾元殿殿試。由天子奏對,欽點狀元、榜眼、探花,並授予官職。還要傳臚唱名後,進行遊街炫耀。這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啊!
要知道一般的六品官之下是很難見到天子顏面的。可若經過殿試,那就能見到天子真顏。這又如何不光宗耀祖!
也是這一次科舉,第一次由朝中宰相為主考,吏部和禮部為副,一下子便提升了科舉之分量。有識之士便看出。這樣一來,那些不屑於科舉的人,便不得不參加科舉。而且採取糊名制度,也是一種公平公正的體現。
進士科只有貼經和論策,所以只考一日。
這一次清心書院有三十五人參加科舉,張說依舊覺得他不能考中,還是沒有參加。武清也勉勵一番,叫他到清心書院多聽聽課,而且平時可以在北門大將軍帳中多學學。張說也是欣然領命。
科舉之事,不關武清什麼事情。所以他便經常呆在了清心書院,一者三本教材需要勘驗,二者也是在清心書院中養精蓄銳,過段時間把師姐娶進門。
三本基礎教材,是武清最看中的,也是這些年的成果,也是為將來理學的發展,奠定基礎。所以他必須十分認真地和幾位番外學者勘驗,並請來了已經閒賦在家有八十高齡的算學家王孝通和其孫王數。
王孝通所著的《緝古算經》共二十題,但涉及到了天文、土木、幾何、倉儲等問題,甚至引入了代數理論,這就是武清最為看重的一點。
比之前《九章算經》,《海島算經》等數學專著,更具有開拓性意義。邀請王孝通勘驗三本基礎教材,也是讓王孝通這大算學家查遺補漏。把基礎數學編寫完善。當然等基礎數學完成後,那麼就是中等數學,往後便是高等數學。
相應的,還有中等物理、高等物理,中等化學、高等化學。至於哲學思想方面,則有武清提出理論,盧照鄰編纂,王勃潤色。
如果按照武清構想,他是巴不得開設天文、兵器、礦藏等專業,但一者他不熟悉,二者也沒那麼多精力,只能留待以後,等到基礎數理化普及之後,再開設也不遲。
王孝通爺孫倆對於武清引入的阿拉伯數字則是非常感興趣,因為如此一來,像在幾何中的標註就變得十分明瞭,而且王孝通所創之代數,用阿拉伯數字時運算更加簡便。
當然王孝通爺孫倆對武清佩服的不止是阿拉伯數字,還有以前算經中從未有人整理出來的理論,比如說幾何當中的幾何原理,三角形的數學定理等等,還有在物理中“力”的解釋等等。都讓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思路。
總之,看到清心書院不同於國子學、太學、弘文館、四門學、算學的新式授課方式,讓他老懷大慰。畢竟在這個時代中,詩文才是主流,雖有算學和律學,但也僅僅是涉及而已,並沒有把這些東西來當做重要的學問來對待。清心書院便不同!
清心書院並沒有拋棄儒學,而是取儒學之精華用來育人之德行;並沒有拋棄佛道,而是用佛道之精華教人用辯證之法看待事物;也沒有拋棄律學,而是把律學作為治國之根本,最重要的是,清心書院對於那些想從政的學子,更加註重治國論策的教育。
可以說,清心書院就是一個大雜燴,就說那麼番外博士就足以吸引眼球。
校書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所以武清也不急。
數日之後,科舉經歷了會試、殿試之後,由武后欽點了狀元、榜眼、探花,並授予六品之官,總共有三十三名進士,其中清心書院達到了十六名進士,駭人聽聞。
雖然前三名中沒有清心書院之人,但天下士人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在這第一次採取糊名制的情況下,清心書院拿到十六個進士名額,由此可見清心書院之強勢!毫無疑問,數十年後,大唐凡為官者,大都出自清心書院了。
有心之人上疏重查考卷,也有人甚至上疏奏請取締清心書院,甚至有人上疏,清心書院是群魔彙集之地,應早早剷除,以免發生災禍。當然最讓人氣憤的是,有人把矛頭直指武清,言武清有勾結朋黨等等。
總之,一場科舉之後,把武清再次推上了風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