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紹能抓住機會迅速整合起各路力量,趁董卓的涼州軍主力還未抵達洛陽之際首先發難,董卓未必是對手,日後曹操、袁術、孫堅等人都是藉助*董卓漸成氣候的,沒有董卓專政,以後的政治格局如何變化非常難料。鮑信就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勸袁紹先下手為強,解決董卓和涼州軍,但是袁紹不敢。袁紹的膽量不夠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他或許對董卓還抱有僥倖,心中仍然對“袁氏故吏”有所期待,於是袁紹失去了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
作為軍閥,董卓最清楚擁有什麼自己才有發言權,在弟弟董旻的協助下他成功策反了何進的舊部吳匡等人,實力有所增強。緊接著,他把目標放在了實力較強的幷州軍身上,透過對幷州軍的內部瓦解,又兼併了這支勁旅。
幷州的大體範圍相當於今天山西省的大部、陝北以及內蒙古的河套地區,今天的太原、包頭、榆林、延安等地均在其內,其北部與匈奴、鮮卑、烏桓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相鄰,匈奴經過南北分化後,南匈奴不斷內遷,與幷州地區的漢族融合得很緊密,由此也帶動了當地的畜牧業,使幷州軍也像涼州軍、幽州鐵騎一樣成為一支活躍的勁旅,目前幷州軍的實力派是前幷州刺史丁原。
據《漢末英雄記》記載,丁原字建陽,出身於寒門,“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早年當過縣吏,在“追寇虜”也就是平息民變過程中不怕死,能衝在前面,所以不斷立功。《後漢書》對丁原的介紹還要多一些,說丁原最後升到了幷州刺史,後又改任騎都尉,相當於騎兵師師長。何進招募外兵的時候,丁原派部下張遼率一千多人前來助戰,丁原被何進委任為執金吾,相當於首都洛陽的警備區司令。
綜合《三國志》的記載,丁原的幷州軍有三大主力構成,分別是張揚、張遼和呂布,張揚字稚叔,幷州雲中郡(今山西原平縣)人,張遼字文遠,幷州雁門郡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呂布字奉先,幷州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人。他們的出身都很一般,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武力,張揚以“武勇”而被丁原任命為武猛從事,張遼因為武力過人,被丁原召為從事,呂布也因為“驍武”而被丁原賞識。一句話,他們都是丁原的幷州老鄉,又都是猛將,與丁原本人“武勇”的特點很相近。
這幾個人如果駕馭得好就能成為好幫手,如果丁原有曹操那樣的治人攏心之道,幷州軍在丁原手中就會有另一番天地。但問題是丁原“為人粗略”,他本身也是一個武人,在帶隊伍方面缺少足夠的經驗。從以後張揚、呂布、張遼等人的事業發展情況看,當初他們在丁原手下都具有較大的獨立性,成廉、魏續等人始終追隨呂布,呂布到哪裡他們跟到哪裡,說明呂布名義上屬丁原領導,但卻擁有自己的勢力。丁原被殺後,呂布率自己這部分人馬投靠了董卓,張遼雖然也投靠了董卓,但不歸呂布指揮,還歸董卓直接領導,張揚則率部遠走河內郡,過上了打游擊的生活。他們都能把自己的人馬順利帶走,說明丁原手下的這三支主力存在各自為戰的局面,這為丁原被殺埋下了禍根。
《後漢書》和《三國志》對呂布早年生活均記錄不詳,但陳宮後來對張邈談論呂布時稱他為“壯士”,幷州當地世家出身的王允視呂布為“劍客”,說明呂布的身份不是名門大族,加上他的祖籍是偏僻的九原郡,說明呂布出道前的身份類似於遊俠,而這在東漢時期往往帶著貶義,這也造就了呂布一生“輕狡反覆,唯利是視”的個性,因為劍客、遊俠最容易急功近利,也最容易被別人利用。
丁原對呂布很不錯,《三國志》稱“大見親待”。但正是因為丁原的“粗略”,呂布具備的遊俠、劍客的特質使董卓看到了機會,他對呂布進行了策反,是誰來執行的聯絡工作、如何接上頭,呂布如何殺掉丁原,這些問題史書均未作詳細記載,只說董卓“誘布令殺原”。對呂布而言,儘管自己身上有劍客的特性,但殺掉上級投靠敵人畢竟是一件極損仁義道德的事,他怎麼會輕易下手呢?這是一個往往被人忽略的問題,也是不容易找到答案的地方。但如果細究起來,原因其實並不難發現,那就是董卓對呂布開出了天價的誘降條件,讓呂布想不動心都難。
董卓開出的條件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高官厚祿,而是一句話,它記錄在《三國志?呂布傳》裡,叫做“誓為父子”。董卓不僅收呂布為義子,而且為此還立了誓。在史書裡從來沒有記錄過關於董卓兒子的事,只說他有一個女婿叫牛輔,推測起來董卓應該沒有兒子,如此以來他死後繼承權就成為問題。董卓可以把女婿牛輔立為繼承人,也可以在手下將領裡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