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名門之後又得名師指點——才華橫溢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東漢山陽郡高平縣即今山東省鄒城人。山陽郡的王氏是一個名門望族,他們雖不如汝南袁氏那樣“四世三公”,但自王粲曾祖起也都是朝廷的重臣。王粲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當過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當過司空,太尉和司空都是三公之一,比“正部級”的九卿還高,王粲的父親王謙當過大將軍何進的長史,這個職務類似於秘書長。出生在這樣一個世族家庭,王粲從小就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

王粲生活在東漢王朝即將崩潰的前夕,即“漢末”時期。這是一個社會動盪不安、政權不穩、思想文化激盪起伏的年代,王粲沒有延續父祖輩走過的仕途,而是被裹脅進歷史的洪流中。他十七歲左右來到臨時首都長安,雖然其貌不揚,“年既幼弱,容貌短小”,但仍引起了大學者蔡邕的注意,據《三國志》記載,蔡邕聽說王粲前來拜訪,立即“倒屣迎之”,並向來賓鄭重推薦,蔡邕成為王粲的老師,並向大家宣佈:自己死後,家裡所有的“書籍文章”都贈予王粲,顯示出蔡邕對這個晚輩的超乎尋常的器重。但是不久之後即發生了長安之亂,王粲目睹了涼州軍人劫掠百姓的慘相,之後流離到了荊州,在那裡前後生活了十幾年。赤壁之戰前夕,荊州被曹操佔領,王粲加入曹魏集團。

統治荊州近二十年的劉表也是山陽郡人,是王粲祖父王暢的學生,由於這種雙重關係,王粲到荊州避難,並得到劉表的照顧。但是,在荊州期間王粲並不得志,他的身份只是一名普通幕僚而已,表面原因如《三國志》所說是劉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而深層次的原因是劉表“非霸王之才”,他“外寬內忌”,不能縱觀大局,缺乏遠大志向,選人用人還停留在清議、容止、品藻等傳統標準上,不能像曹操那樣與時俱進地喊出“唯才是舉”的口號,對各類人才相容幷蓄,廣泛吸納。

寄居荊州期間,王粲寫下了《七哀詩》和《登樓賦》等著名作品,奠定了他作為漢魏時期最優秀的文學家之一的歷史地位,被《文心雕龍》稱為“七子之冠冕”。對一個作家來說,通常最不得志、最苦悶的時候才是他詩情文情最勃發、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王粲就是這樣。《七哀詩》裡的悲怨之情、人倫之憂,《登樓賦》裡的困頓苦厄、抑鬱絕望,都是他人生追求和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的反映。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挾北征烏桓大勝的餘威南下荊州,開始了他統一江南的漫漫征程。此次南征儘管結局已被歷史定格於赤壁的那場大火,但其初期進展卻頗為順利,曹軍揮師南下,劉表病死,據《三國志》和《文士傳》記載,在劉琮思考是否投降的問題上,王粲立了功,曹操平定荊州後大封十五名荊州人士為侯,其中就有王粲,這樣王粲不僅是“建安七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也成為政治地位最高的一個。

。 想看書來

長期在曹操身邊任職——親歷重大事件

加入曹魏陣營成為王粲一生的重要分野。此前王粲就對曹操充滿好感,他曾說:“曹公故人傑也。雄略冠時,智謀出世,摧袁氏於官渡,驅孫權於江外,逐劉備於隴右,破烏桓於白登,其餘梟夷蕩定者,往往如神,不可勝計。”在王粲的眼裡,曹操是當代首屈一指的英雄,自然也是自己敬重景仰的明主。所以,當曹操得到荊州後“置酒漢濱”時,王粲主動捧著酒杯上前恭賀。

曹操對王粲也頗為看重,一則源於他力勸劉琮投降,保證了荊州的“和平接收”;二則他是山陽郡王氏後人,曹操自己雖出身於通常所說的庶族,但他在政治上一向與世族大家結盟;三則王粲與蔡邕有特殊情誼,而曹操與蔡邕也是忘年之交,曹操後來把蔡邕流落到南匈奴人那裡的女兒蔡文姬用重金贖回。所有這些使曹操對王粲這個比自己小二十二歲的年輕人很有好感,讓他一直在自己身邊任職。

王粲在曹魏陣營擔任過的職務有三個,分別是丞相掾、軍謀祭酒和侍中。漢代丞相府內設了十幾個辦事部門,類似於處或局,其部門長官稱“掾”,副長官稱“掾屬”,丞相掾是很有實權的職務。“祭酒”是用酒祭祀,後來也指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並引申為類似“首席”的意思,東漢太學的教授稱博士,博士祭酒就是首席教授,也就是校長。曹操擔任丞相時,軍謀是丞相府裡的軍事參謀人員,軍謀祭酒就是首席參謀、參謀處長或參謀長,王粲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說明曹操對王粲的個人才能是認可的,在政治上對他也是絕對信任的。“侍中”是部長級的高階顧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