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GDP平均每年增加,而考慮其他更全面因素的GPI(真實進步指數)卻以年均的速度下降。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經濟福利持續下滑,甚至在美國股市處於大牛市時,其下滑的趨勢也沒有停止。20世紀90年代,人均GDP年均增長率為,而GPI卻在以年均的速率不斷下降。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到2005年,這樣的人只剩下36%。而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國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在安尼爾斯基教授看來,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人類是在用GDP作為評價社會福利和發展的指標。以作者設計的一個完美的經濟英雄形象為例:一位嗜煙的晚期癌症患者,正經歷著昂貴的離婚訴訟,他的汽車已衝入了20輛連環相撞的車禍裡,因為他開車時一邊接聽手機一邊吃漢堡快餐——上述所有行為都為GDP增長作出了貢獻。儘管用真實發展指數評價“這位英雄”的行為是令人遺憾的,全是負面的結果,但用GDP評價時則是為發展作出了貢獻。
這裡無須一一列出安尼爾斯基教授對GDP的批評。正確評估人類發展的財富和幸福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安尼爾斯基教授試圖用指標體系的辦法另闢蹊徑,這比僅僅用GDP表徵財富更科學合理。但是,這裡也存在著浪漫成分。因為,除了扣減環境損失和增加因美好的道德水平而產生的非交易性財富外,人力資本、人造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和自然資本的提高與GDP都有較強的正相關關係,沒有GDP的增長,這些資本都難以增長。儘管如此,安尼爾斯基教授的嘗試在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生態學、環境學、倫理學等多學科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用真實進步指數表徵居民幸福的核算和評估方法仍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五 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發
讀完安尼爾斯基教授的書,思考中國的現實,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發。
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在2020年全面建設惠及13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年基礎上翻兩番。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加快了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在經濟高速增長期內,隨著環境壓力的日益加大和一些地方政府的環境管理不作為,造成汙染事件多發,國內曾經出現過類似安尼爾斯基教授那樣較為強烈的批判GDP至上(或唯GDP主義)的傾向。從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出現明顯滑坡,就業壓力明顯加大,似乎又出現了“唯增長主義”思潮,經濟增長壓倒一切的思想也開始抬頭。這兩個極端都是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認識存在偏差的表現。 txt小說上傳分享
序一(6)
否定GDP的傾向偏向於深綠的生態主義,忽視了擁有13億人口、各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多數地區人民收入水平還很低的現實國情,同時也忽視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需要有較強的財政投入支撐這一客觀現實。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表明,在中國目前階段,僅有GDP快速增長不能解決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但沒有GDP的快速增長就不能解決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們不能因為存在單純追求GDP增長速度的現象,就全盤否定GDP增長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雖然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並非在所有國家得到驗證,但經濟發展處於工業化階段時汙染排放上升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這更加凸顯了中國政府提出科學發展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既要解決好如何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問題,更要解決好用什麼樣的方式推進經濟增長的問題。
忽視經濟增長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唯增長主義”傾向必然導致環境汙染日益嚴重。我國學術界對GDP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政府將GDP增長作為唯一執政目標,忽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忽視利益分配公平,忽視環境保護等政府行為上。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需要承認的是,“唯增長主義”的發展觀固然必須摒棄,但這既不是GDP核算本身的問題,也與作為財富核算的GDP指標沒有必然聯絡,而是缺乏可持續發展和環境意識,缺乏對社會福利的正確認識,把GDP與政府業績考核捆綁在一起的畸形政績觀導致的結果。
黨的十六大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們黨和政府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政府業績考核體系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唯增長主義”在政府層面已經失去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