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獨立的自己完全喪失了。這能不痛苦嗎?這能不壓抑嗎?這種道德使人類墜入深淵。尼采認為他的使命就是重新為人類樹立起新的價值觀,這就是查拉圖斯特拉的思想。一句話概括就是:重估一切價值。

重估一切價值,談何容易。首先需要的是獨立精神。讀書有“間”,人們常說這句話,只有如此,才不是死讀書讀死書,才能學到真東西。怎樣才能有“間”呢?有“見”才能有“間”。若想有“見”,就要獨立。獨立精神,就是不對任何人盲從,也不盲從任何理論觀點,一切按切身感受、經驗、理智辨別真假對錯。一個學者有這種精神,就能成名成家,一個農民有這種精神,就能種好地掙到錢,就不會種什麼什麼不值錢不種什麼什麼就漲價;一個城裡人有了這種精神,就可以把握住各種機會,抵抗住各種誘惑,不犯錯誤少上當受騙,踏踏實實在正確的路上走下去;一群人有這種精神,就能屹立於民族之林。。。。。。作自己的主人,不作別人的奴隸,這就是獨立精神的實質。這也是一個人一個民族是否成熟的標誌。道德與宗教是什麼?無非就是這不許那不行,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獨立精神,是擺脫道德與宗教影響的起碼要求,獨立精神,就是尼采說的獅子的精神。它把善惡標準收回來了,有了辨別的能力,加諸身上的名之為義務的千斤重負被卸掉了,為自己贏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但,這種自由是不徹底的,只是一種對現有價值現有觀念辨別的能力,不具有創造新價值的能力。想創造新價值,就必須變成嬰兒。由獅子變成了嬰兒遺失了什麼呢?概念的世界。原有一切對錯善惡等等觀點全不存在了,一切從頭開始。嬰兒從哪兒開始呢?他有什麼呢?他只有自己,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慾望。由此出發,創造的價值都是自己意志的要求,都是符合自我利益的。尼采認為,至此,才完成對原有一切價值的重估,只有如此,才能徹底擺脫痛苦、煩惱,擺脫奴性,獲得自由。總而言之,尼采認為,人本身慾望的都是善的,都是對的,滅絕人的慾望的都是惡的。凡是有利於生命強大的,都是好的,老虎吃人沒什麼錯,本性使然,人自私自利沒什麼錯, 有利於生命,什麼事都為別人著想而壓抑自己的慾望才是錯。尼采的觀點,對於受傳統道德觀念及宗教統治了幾千年的芸芸眾生來說,對於受舊習俗、封建意識統治幾千年的人民來說,確實震撼人心,他道出了人們那壓抑太久的心聲。放眼看去,人類所受摧殘比比皆是,每一個人的一輩子幾乎都是為別人活的,人不願意而被迫去做的事太多了,憎厭的東西太多了,犧牲太多了,反抗的願望太強了。在這些人的眼中,尼采是救星,是拯救者,是太陽。

作為一種主張,是主觀的東西。主觀的東西何止千千萬萬,每日每時都會有新的觀點湧現出來,這不足為奇。但,一種新主張能被人接受,並廣泛傳播開來,就不是主觀所能決定的了。你說的,必須是別人所想往的,必須能解開別人的疙瘩,必須能經得起別人的品味。基督教這種專門“滅絕人性”的宗教的傳播靠這一點,尼采的反基督教反道德的以追求登峰造極的個人自由為終極目的的說教的廣泛傳播也要靠這一點。

看看現在的年青人,哪有一點傳統美德的影子?我是混蛋我怕誰?我行我素,極端自私,自己就是天就是地,不受任何束縛,多像尼采鼓吹的超人哪。也許這些青年人大部分並不瞭解尼采,但他們的性格、所言所行卻與尼采的主張不謀而合。這如果不是尼采的理論對人的影響深人骨髓,也至少說明尼采的思想確實揭示了社會此一階段的一些本質的東西。

這是一段什麼樣的社會狀況,能讓尼采之流的極端個人主義如瘟疫般傳播開來?

在中國,大部分人都看過巴金寫的《家》《春》《秋》三部小說。如此平淡無奇、毫無吸引力的小說何以引起全國人民的關心關注,造成如此大的影響?現在的人已很難體會到這三篇小說對當時人們內心的震撼了。它描述的是上世紀初中國每一家、每一家中每一個青年幾乎都要遭遇的真實的歷史。這個悲劇絕不是一家或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普天下人民共同經歷的悲劇。《飄》中白瑞德在家鄉的導致其滅頂之災的所行所為哪個青年人會認為是錯的呢?鉅細無遺、無所不在、專橫霸道的禮,長輩就是天、對錯都有理、晚輩只有順從權力的孝,以此二者為主體構成的封建習俗,確與落後等同,是壓在每個人心上的一座大山,這些老掉牙的可惡的東西,害了多少人哪!這樣的基礎,這樣的人心,這樣的壓抑,這樣的無奈,這樣的痛苦,不就是尼采得於斯、長於斯的叛逆思想的豐沃土壤嗎?對這種環境中的每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