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在漫長歲月中,任何事情都會遇到,任何矛盾都有可能發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個矛盾都是一個檢驗,這個檢驗像X光那樣可以穿透你的外表,看出你的心為誰想、利為誰謀、情為誰系;經不起檢驗的,就紛紛出局,朋友關係也就到此為止。
朋友關係就是這樣,有的友誼硬如磐石,堅不可摧,經得起日月的檢驗;有的友誼薄如脆紙,一捅就破,經不得一點風吹草動。誰都想有個好朋友,誰都想交個鐵哥們,但這實在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從這一點上來說,道德品質重逾千斤,自私自利輕如鴻毛。
血緣家族、結拜兄弟、親戚朋友鄰居及其包括的各種各樣的具體表現形式或者變種,都是特定條件下,獲取這種自主自願幫助的手段。但這種方式能否長期奏效,為自己和家庭的長治久安保架護航,取決於每個主體的道德品質。換句話說,現實中需要的,來自於別人的自主自願的幫助,在威逼利誘無效的情況下,只有以披著各式各樣理智外皮的道德手段得到,才能保證恆久性。任何手段離開了道德,只能是短時的偶爾的有效。
第三節 利他是怎樣利己的
以上所述,都是從功利的角度去論述道德的必要性的。但我們又知道,一個為了有用而做的行為,是不可能獲得道德好評的。道德首先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利他行為,這一點不能改變。否則,對道德的論述就失去了意義。但前文我們確實處處都是從有用的角度、功利的角度去考察的。雖然我們也闡述了一個分辨道德行為的原則,即如果一個人在漫長的實踐生活中始終如一地堅持作出道德行為,那麼,不論他口中念道的是上帝的旨意、我佛的慈悲,還是功利的目的,都可推知其本性善良,真心為他人著想,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但是,若想讓人們去改變一個業已存在了數千年的觀念,它的力量就太單薄、太微不足道了。老子是飛在天上的龍,孔子是地上一條平庸的蟲,但地上的蟲卻光芒萬丈,風采完全蓋過了飛翔在天上的龍。何也?枯燥抽象的觀念再正確,若不能為普天下大眾所理解,也不過是一紙空談。
當下的疑問就是:從功利的角度去解讀道德的必然性,理由無論如何充分,都與道德搭不上邊。道德與功利根本就是水火不相容的關係。也就是說,以上對道德的論述,都暗含著一個矛盾:一方面,道德是有目的的,不僅僅是為了行道德而行道德。這樣看來,此主體是功於心計老謀深算的,是最自私自利的人。另一方面又說,想獲得公眾的道德好評,又絕對不能有任何自私的念頭,要完全出自善心,否則,就不可能得到這種道德評價。這是這樣一種矛盾體,有此無彼,有彼無此,此真彼假,此假彼真,絕不可能同時是真理。即如果行道德是有目的的,是有意識的行為,那麼,這種人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道德好評;如果想獲得真正的道德好評,他根本就不能有這種自私的目的與意識。
作為一種推理,這種矛盾必然存在。但世界是複雜的,現實是豐富多彩的,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人類至今有多少未解之迷?當其一個個被解開的時候,人們會發現,原來在大自然面前,這一切顯的多麼簡單。水是火的剋星,但隨著核技術的提高,在不久的將來,水將成為熊熊大火的不盡之源。你還能說二者是不相容的嗎?
按照康德的觀點,若想讓利他與利己這相互矛盾的二者有機聯絡起來,就必須有一箇中介。上帝就是其中之一。上帝要求我們行善,如果不按他要求的去做,就要受懲罰進地獄;按他要求的去做,就能進天堂永享福。於是人們為了進天堂享受幸福生活,就必須做好事當好人。這樣無私與利己就有機結合起來了。上帝當然不存在,但這個中介確實存在,就是前面所述的圈內社會這個環境。這個環境很穩定,幾十年上百年不變,人與人之間沒有秘密可言,彼此的認識瞭解深入骨髓。你想獲得公眾的好評,贏得榮譽,幹一件兩件好事沒有用,短期內持續不斷地幹好事也沒有用,必須幾十年如一日的只幹好事不幹壞事,才能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好評,受到人們的尊敬。幾十年幹好事不幹壞事,靠理智是絕對做不到的,只能靠品質秉性。這種好的品質秉性在心理上的反映就是完全利他的動機、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想法。正由於每個人是自私的,你的無私才有了價值。在此環境中,只有那些真正善良的、動機純正、無私利他、從不考慮自己的人,才能經受住各種各樣的考驗,才能贏得公眾的一致好評。在這封建落後的社會中,在武力與金錢皆無用武之地的時候,所有的幫助全憑人們的自主自願,而這種好評和稱讚…個人榮譽又是能撬動人們心靈的唯一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