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監控自己的每一片肌肉,因而在鏡頭面前,他們永遠是神采奕奕的,當然,那些放縱自己沉浸在酒精、□□和*中的傢伙是被排除在外的,他們就像流星一樣璀璨片刻,然後淹沒在茫茫眾生中;最重要的一點,拍戲是演員的工作,他們可能徹夜不休,也可能亡命奔跑,或是發生激烈的械鬥,他們需要按照劇情的需要完成一個個艱難的動作,如果沒有強韌的體魄,那會是很艱難的工作。
觀眾眼中對於演員的各種印象可能只是經紀公司為演員量身打造的形象而已,演員私下裡的性格究竟如何,只有和她最親近的人才知道。
諾伊一邊吃早餐一邊閱讀當天的報紙。她的關注點當然在媒體對於《紐約黑幫》的評價上。拜好萊塢娛樂業中心的地位所賜,這家臨近中國劇院的酒店邊上的報刊亭出售有全美80%的娛樂報刊,因而諾伊輕易地收穫了新鮮出爐的《紐約黑幫》的影評。
影評人a·o·斯科特的評價她自然是看到了的。她將這期的《紐約時報》折起來塞到黑包裡,心滿意足地吃著早餐。
除了《紐約時報》這位專業的影評人外,《綜藝》、《紐約每日新聞》、《洛杉磯時報》等媒體都對《紐約黑幫》給予了高度讚揚,盛讚它是“2002年度最優秀的電影”。而《娛樂週刊》、《國家問詢報》等媒體卻認為這部電影前後銜接失調,並不符合馬丁·斯科塞斯一貫以來的水準。
令諾伊欣喜的是,《芝加哥太陽報》的影評人羅傑·艾伯特受邀參加了電影首映,併為電影撰寫了影評。羅傑·艾伯特可謂是整個美國影評人行業最不可忽視的一員,他的評論廣受關注,甚至會對一部電影的口碑產生影響。這位影評人描述自己的評論電影的方式為“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他總是在對比之間給予電影他認為合適的評分。辛辣而中肯的評論成就了這位影評人,讓他成為了普利策獎的獲得者,也讓他成為了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第一位留下星星的影評人。
時至今日,羅傑·艾伯特的影評更加引起觀眾重視。觀眾習慣依賴權威,而羅傑出錯的次數很少,所以他的評論已經成了觀眾選擇是否去看某部電影的標準。
羅傑在《芝加哥太陽報》他的專欄中寫道,“總體來說,馬丁·斯科塞斯的這部電影符合他一直以來的水準,無論是在人物還是背景的塑造方面。但作為一部試圖揭開歷史印記的電影,它宏大的背景與它展現的歷史意義在電影后半部分已經凌駕於主要人物之上,這是電影的敗筆所在,此外,馬丁·斯科塞斯表現人物的方式更加含蓄了,缺少鮮明人物的指引,觀眾很難挖掘到電影的核心。”
“演員方面,丹尼爾·戴·劉易斯的穩定表現足以讓他再獲得一座奧斯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比起一年前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至於諾伊·林頓,她的珍妮遠遠超出了我的意料。演員們都做得很好,如果時間分配得足夠合適的話,這將是一部完美無缺的電影。”
羅傑·艾伯特給予了《紐約黑幫》3顆半星的評價。
這已經算是極其溫和的評價了。要知道,羅傑·艾伯特曾經給予《教父2》3顆星的評價,儘管他後來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將《教父2》歸類到“偉大電影”的行列。對於自己討厭的電影,羅傑·艾伯特從來不吝惜自己的厭惡,他評論1994年羅伯·雷恩導演的喜劇《浪子保鏢》時曾寫道,“我討厭這部電影。討厭討厭討厭討厭討厭這部電影。討厭它。討厭所有假笑的、愚蠢的、空白的、侮辱觀眾的時刻。那種認為任何人都會喜歡的感覺很惹人討厭。我討厭他愚弄觀眾是因為它相信可以娛樂觀眾。”
吃完早餐後的半個小時,諾伊才大概瀏覽完所有對《紐約黑幫》的評價。將這些報紙收好放在茶几上,諾伊才長嘆了一口氣。
無論如何,至少馬丁·斯科塞斯不用擔心晚上睡不著覺了。
諾伊才將報紙收好,和她約好時間的伊斯特·馬丁就敲門進來了。
加入unique之後,馬丁再不是uta時期最底層的經紀人了。相反,手下雖然只有諾伊一員大將,但鑑於諾伊極有可能登上好萊塢一線女星的寶座,馬丁又是unique建立之始便加入進來的元老,他在經紀公司的地位反而水漲船高。unique特意為馬丁配備一名助理協助他的工作,在重要合作事項上也會參考他的意見,這讓馬丁的生活愈加如魚得水。
然而,伊斯特·馬丁並不是那種稍有成績就驕傲自滿的人。他是從最底層做起來的經紀人,和那些三十多歲便手握好幾個大牌經紀約的經紀人不同,他直至40歲都在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