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高度緊張中的默契。兩人幾乎同一時間甩開自殺式爆炸者,然後拼命衝旁邊開闊地跑去。
“當我們回頭望時,自殺式爆炸者站了起來,然後開始朝旁邊人群衝去,接著他引爆了炸彈。”這時的紐曼,方才大舒了一口氣。
在這次爆炸中,一名躲閃不及的71歲婦女被炸死,另有16人受傷。但以色列警察分析,以這顆炸彈的威力,如果爆炸者能在公交汽車上引爆,車上將可能沒有生還者。
對以色列人來說,這是一個驚險的故事,但並不算太成功。幾乎每天,以色列軍方都會給我信箱發來郵件,有時是一種通告,但時間長了,則近乎是一種抗議或者炫耀了:我們又抓到一個肉彈。
肉彈無止境,生活就永遠無法安逸。對我們記者如此,對以色列人,更是這樣。
肉彈對記者怒吼:這裡不是動物園
“記住,他們都以死為榮,亡命之徒,沒什麼可失去的,過會進去時,千萬不能和他們近距離接觸,他們隨時可能對你們發動攻擊。”多米尼茲少校警告,頓了一頓,“不要有任何僥倖心理,不要以為你們是記者就能倖免。”
他並且瞪大眼睛說,不能與犯人說話,因為這有傳遞情報的嫌疑。如果執意不聽,後果自負。這一點,似乎尤其必要,畢竟,我們這些都是記者。記者不問不說,怎麼能作為記者呢?
陪同我們進去的是多名以色列獄警,全副武裝,先佔據各個重要地點。看這種架勢,許多像我一樣頭一次進監獄的記者,既有一份新奇,也有一份忐忑,畢竟面對的是曾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恐怖分子”。
鐵門“哐啷”一聲開啟,看到我們手持相機出現在門口,平靜的牢房內頓時躁動起來,拉扯鐵門的“哐哐”聲不斷,然後是獄警大聲的訓斥……
這是一個上下兩層的圓形牢房,裡側是一間挨一間的牢房,外側是一條狹窄的走廊,在獄警的“監管”下,我們只能站在走廊內觀看。“為什麼讓他們進來,這裡不是動物園,你們這是什麼權力?” 在26號牢房,一位短髮巴勒斯坦青年朝我們身邊的獄警喝道。
他顯然不滿我們這些記者來到這裡。情緒激動中,他的一隻手從青色牢門上方的鐵窗伸出來,用力拽動著鐵欄杆,發出“哐哐”的巨響。如果不是鐵門隔著,他似乎馬上就要衝出來。
“走開,快走開,注意安全。”一位獄警拿著槍衝過來,衝我們嚷道。其實,在他呵斥之前,我們已趕忙躲開了。確實,剛才太靠近視窗拍照是很危險的舉動。獄警就解釋,囚犯完全可能透過視窗掐住你的脖子,把你劫為人質。以前就有獄警被這樣要挾過。
記者圍聚在旁邊,聽巴勒斯坦青年咆哮著,他似乎越說越來勁,不停將手伸出鐵門揮舞。獄警不斷催逼著我們離開。作為難得進入禁地的記者自然難得離開,無法公開提問,聽肉彈自己說感受也是一個難得角度。一位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女記者就不停跟獄警磨蹭:“你聽,你聽,我們可沒問任何問題,這都是他們(肉彈)在說,我們難道聽聽還不行嗎?”
碰到這樣的女記者,獄警自然也沒有辦法,轉過身去呵斥牢犯,警棍將囚門砸得“哐哐”作響,回聲在監獄中散放不去。囚犯這時才領悟到似乎有點激動了,彷彿躲避災星一樣,趕緊退到角落處再不理我們。
牢房小視窗,顫動的“V”字
當然,囚犯中有桀驁不遜者,也有頗為友好者。為了能更好看看囚犯的生活,我特意走到一個拐角處比較偏僻的牢房口。透過鐵窗,正看見一個30多歲的犯人,埋頭整理自己的床鋪。聽到外面的動靜,他回頭,一眼看到正拿著小相機朝裡拍照的我。他馬上湊到鐵視窗,急切地問:“阿拉伯語?希伯來語?”
很可惜,這兩門語言我都不會,看到獄警沒有朝我這兒張望,我輕聲說:“英語?”
但很讓我也很讓他失望,他回答:“NO!DEUTCH?(德語)”很可惜,我的德語只限於能聽懂有限的幾個詞。
這些自殺式爆炸者,很多甚至都是很有文化的知識分子,在仇恨的焰火中,他們既殺害了對方的平民,也將自己送上了絕路。
我回頭問他在這裡幾年了,半晌後,他似乎聽懂了,然後舉起多個手指示意著,那肯定意味著在這裡至少已有多年。我甚至還在監獄中看到一個拄柺杖的老犯人,茫然地走在狹小的院子裡,孤獨的一個人。
他顫巍巍的每個動作,更讓我感到現實的嚴峻。這是兩個仇深似海的民族。
就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