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順著山徑前進。
朱雲邊走邊道:“老弟也許不知,當年劉備孫權火燒曹操戰船的赤壁,因蘇東坡的一篇赤壁賦,幾乎鬧出了雙包案。而臥龍崗的情形也是如此,有人說是在南陽,有人說是在襄陽隆中,所以南陽和襄陽都有一處臥龍崗,兩處都有武侯遺蹟,而且各有各的論點。咱們今天只是遊南陽的臥龍崗,至於何處是真,何處是假,那就用不著去汁較了,反正那不是你我所能判斷的。”
其實不管是南陽或襄陽的臥龍崗,都只能算是諸葛亮的寄籍,武侯的原籍是琅琊陽都,在今山東沂水縣南。
因自幼喪父,正好他的叔父諸葛玄在荊州牧劉表處做官,諸葛亮就和弟弟諸葛均去投奔叔父。
後來諸葛玄去世,兄弟二人便在臥龍崗隱居耕讀,直到劉玄德三顧茅蘆,才出山匡扶劉先生完成鼎足三分大業。
李金貴只是靜靜地聽著,因為這些前人往事,他知道的並不多,很難插得上嘴去。
這時面前已出現一座廬祠,前有石坊,題著“千古人龍”四個大字,背面則題著“忠延漢鼎”。
再向西有座小石坊,題為“漢昭烈皇帝三顧處”,背題“真神人”二字。
西北有一口井,深可丈許,砌石建亭,相傳為武侯遺蹟。井西柏檜廕庇小,紅牆環繞,山門洞開,寫著“武侯祠”三字。
門內是一處廣場,中建石坊,鑿漢白玉為柱,晶瑩悅目,前後分題“三代遺才”、“韜略宗師”各四字。
再往西便是大殿,祀有武侯及武侯之子諸葛瞻、孫諸葛尚等像,氣宇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繞過火殿後西轉,另有一院,中間是座八角草廬,四周都有窗戶,周圍環以欄杆,這裡便是當年武侯隆中高臥的茅廬,也稱作南陽諸葛廬。
在諸葛廬的東南,有座“野雲庵”,幽篁修竹,清涼幽靜。
東北又有一處亭榭,名叫“古柏亭”,與野雲庵遙對。三面有窗,護以欄杆,有不少後人題詠的字句。
山南有座平臺,名“半月臺”,再往南是一處道院,花木蔥蔥,雅潔無塵。
山北有“躬耕亭”,傳說武侯當年便是躬耕於此。
山西層樓高聳,扁額上題著“寧遠樓”三字,有武侯抱膝長吟像。
由“躬耕亭”穿牆而北,有座小殿,題名“三顧堂”,內有昭烈皇帝與武侯坐談像,壁問鐫有嶽武穆草書前後出師表。
東邊是二聖毆,塑有武聖關公和張桓侯像。
臥龍崗可說完全是武侯遺蹟,有趣的是另有一明人所立石碑,辨稱武侯遺址應在襄陽隆中,但碑上字跡,卻多被毀損。
這自然是當地人的心理使然,若換成秦檜張邦昌等流人物,只怕連他們的後代子孫也不會承認有這種祖先。
在回城的路上,李金貴道:“大哥,咱們只顧遊覽勝這,竟忘了查訪那位前輩高人。”
朱雲笑了笑道:“即便當真有位了不起的人物住在臥龍崗,也不可能在剛才遊歷過的那些地方,這種人來往之處如何隱居?”
“大哥是說臥龍崗並未住著那位前輩人物?”
“那也不見得,後面山上範圍還大得很,等下次有機會再來。”
“小弟倒希望下次以本來面目再到臥龍酒樓看看羅小鶴。”
“依我看不必急在一時……”
朱雲說到這裡,忽然住口不言,兩眼卻直直地望向山下。
李金貴因為走在朱雲身後,並不曾注意前面的景象,掠目向前望去,只見十餘丈外,一大群穿戴十分怪異的壯漢,正簇擁著兩頂小轎,緩緩而來。
壯漢們的打扮,頭上都扣著一個黑箍,長髮覆掩到肩頭,上身是一截短襖,褲子長度僅及膝蓋,露出整條小腿,連鞋子也不穿。
他們的膚色都很黝黑,看去很像一群野人。
因為在中原一帶,甚少看到有人如此穿戴。
李金貴茫然問道:“這究竟是什麼人?”
朱雲也是大感驚異,目不轉睛地道;“這些人很像是苗疆來的。但苗疆離這裡遙遙數千裡,又有些不大可能。”
說話間那群人已擁著兩頂小轎來到跟前。
第五回 制服妖女
就在這時,兩頂小轎已停了下來,一群人正好阻住了去路。
朱雲和李金貴正要繞道而行。
其中一個穿紅褲的壯漢已直著嗓門喊道:“老頭兒慢走,這條路可是通往臥龍崗的?”
聽這人的語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