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頭棒喝;她身為母親的情懷,能給人深深的感動。
——劉 墉 著名作家
養兒子不教,害自己全家。
養女兒不教,害別人全家。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教養子女從幼兒開始,以免遲了成為習慣,很難教得好。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這本書首先提出爸媽在忙些什麼?而以功課之外更重要的事在結尾作出呼應,暗示父母在賺錢以外還有更要緊的教養任務,不能忘記或輕忽。
全書以孩子為主體,因為子女來找父母,來者是客,必須加以善待。然而孩子也不完全是客,和父母一樣,是家中的成員。父母是子女生下來的第一對老師,除了愛子女之外,父母還有培養良好品德的責任。可惜現代許多父母不重視子女的品德,卻專注子女的學業和技藝。本書特別提出健康、飲食、美感、休閒和品德,確實是一針見血,十分值得特為把握。
孩子有責任,父母才能夠心安理得。大地皆學問,隨時可以輕鬆幽默地學習。本書將協助大家找到良好的途徑,特為之推薦,至感�榮幸。�
——曾仕強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這是一本融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與創新的教育理念,卻又可以讓人輕鬆閱讀的親子教材。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書中的案例完全來自於作者一家的現實生活——是皮爺、皮嬤、皮爸、皮媽和兩個小朋友皮皮和皮弟共同成長的全記錄。作者語言輕鬆活潑,宛如講故事一般,不僅分享大功告成的快樂,更有教育過程中難免的一波三折和挫折懊惱,讀來親切且真實可信。如:
關於社交場合是孩子學習的好機會,“皮嬤”、“皮爺”初期嘗試帶“皮皮”、“皮弟”參與大人的社交場合,“由於年紀較小,兩兄弟吵得我們人仰馬翻,失足了面子”。
皮嬤用“陪他下樓,再帶他上樓”這樣形象的表達,來說明首先要了解、認同孩子的心,然後對孩子作出正確的引導。
人生是長途賽跑。
…………
這本書給為人父母者提供了耳目一新的方法。
——丁亞平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娟瑜老師的這本書是操作性非常強的點子集。家長們完全可以在發生“家庭戰爭”時查尋目錄來找到解決辦法。我開心地讀此書的過程中,好像自己也和皮皮、皮弟共同在成長著,感謝娟瑜老師讓我們這些家長和孩子們一起長大。
——厙寅斌 騰訊兒童頻道主編
許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有誤區而不自知,娟瑜老師在華人世界是知名的演說家和教育專家,她擅長引導父母從孩子幼兒階段起就能用對方法來教養。本書例證豐富,筆帶情感,加上專業叮嚀,篇篇均能令讀者閱讀之餘,精神為之一振,受益良多。
——林偉賢 實踐家(上海)教育集團董事長
娟瑜老師的文章,輕鬆中帶著成長,活潑文筆中帶著專業分享,讀者閱讀起來不會有壓力,卻又能在字裡行間學到正確教養子女的遊戲規則。
——黃美湄 臺灣《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多年來,我親眼見識娟瑜認真成長的決心,也看到她在家庭柔軟地帶動成長。她不但把所知所學透過演說和寫作奉獻給讀者、聽眾,她也將所知所學回饋到自己家裡,如今,她又毫不保留地把教導優質孩子的正確步驟和樂觀心態一一列舉而出,讀者們有福了。
——徐少知 臺北里仁書局總編輯
《吳娟瑜的幼兒養育學》 媒體評論
臺灣著名演說家吳娟瑜有“成長之母”的稱譽,20年來,在著述和演講的過程中,她不斷提出“家人共同成長”的理念,她鼓勵大家透過行動與伴侶、孩子一起成長,從而建立起密切的親子及家庭關係。
——新加坡 《聯合早報》
吳娟瑜魅力無法擋,吸引大批公眾前來聽講,現場座無虛席,許多觀眾不惜席地而坐,只求能更近距離聆聽她的演講。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她的每一場演講除了唱作俱佳之外,吳娟瑜總能以最柔軟的身段與臺下聽眾打成一片,在輕鬆幽默的氣氛中,達到雙向交流、寓教於樂的學習效果。吳娟瑜尤其擅長從實際個案的問題剖析中,引領大家不僅聽到學到,更能從中悟到做到,並且實際運用在家庭、工作、親子或兩性相處等各個領域中。
——《新商報》
。 想看書來
找對方向 教養孩子(1)